江西赣县稀土产业发展刍议

2011年11月24日 13:54 547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作者:

    一、基本情况

       目前,赣县有规模以上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企业15家,离子型稀土分离能达10000吨/年左右,已成为赣州最大的稀土加工中心,全国最重要的稀土产品生产基地。今年1-10月份,稀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8亿元,同比增长69.2%;上交税金3.65亿元,同比增长196.8%;实现利润7.52亿元,同比增长480.4%;稀土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红金稀土公司实现历史性突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22亿元,同比增长203.91%;上交税金1.62亿元,同比增长264.67%;实现利润4.46亿元,同比增长662.34%。

  二、存在问题

  1、生产产能大、配额少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截至7月份,国家下发的稀土矿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已基本用完(国家每年给赣州稀土企业生产下达的指令性是12000吨左右,赣州每年给赣县的指标为1600吨左右),赣州市分配给赣县分离企业的分离指标及各企业想方设法筹集外购的稀土已基本生产完了,而对于冶炼分离上限指标,不少企业叫苦连天,称“不够用”。其中,红金稀土、新盛稀土已在8月份主动停产,处于无料加工状态。同时,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已逐步影响赣县稀土企业的发展。 赣县稀土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已逐步呈现出来。指令性生产计划的不足也将制约稀土产业链的升级改造。部分企业无生产指标、无配额指标也困扰稀土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停产或半停产,园区经济效益将大幅度滑坡,财政收入也将大大减少,大部分从业人员面临失业,相当一部分技术人才将流失。
  2、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高端产品 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矛盾仍然突出。目前赣县稀土企业普遍规模小,绝大多数为中小型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目前赣县稀土产业中上游产品占70%以上,应用产品几乎为零,且产品比较趋同,属原料型产业,产业链延伸还不够,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的协作配套体系尚未形成。而当前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供应原料的原则以突出优先保障从事稀土深加工及应用企业的生产,赣州市则优先保障稀土节能灯和稀土电机等应用企业生产所需原料,其次保障功能材料类企业生产所需原料。对于赣县缺乏高端稀土应用产品生产的产业结构很不利。
  3、产能不明确,存在历史遗留问题。 赣县4户分离企业的生产能力已达2000吨以上,其中红金稀土已达4600吨,但企业真正立项审批的生产能力还远不足1500吨(规模低于1500吨/年的离子型稀土矿冶炼分离生产设施要求于2013年淘汰)。部分企业项目立项、批复还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明确认定。

  三、几点建议

  1、未来开采总量和出口配额相关政策的制定,要统筹考虑国内资源、生产、消费以及国际市场情况,合理确定年度稀土开采总量和出口配额,推进企业生产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鼓励稀土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共同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从原料型基地向深加工及应用产品开发基地的转变,在条件具备的地区重点发展稀土深加工及稀土永磁电机等应用产品。
  2、增强稀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鼓励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做到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积极采用和推广循环经济和环保要求的新工艺,优化稀土企业的生产环境。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科学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稀土资源,加强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加强对稀土资源的保护,特别是要加快对排放尾矿坝稀土矿选矿新工艺的研发。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对非放射性稀土废料和稀土尾矿开展回收利用,开发二次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3、要制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法规的生产工艺、规模、设备、环保等标准体系。只要符合条件,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不论是地方国企还是中央企业,皆可入行;不符合条件,即使是大型国有企业,也要限期整改甚至淘汰出局。然后,要发挥地方政府部门的协调功能,尽快出台稀土企业联合、兼并、重组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区域稀土企业重组整合,引导稀土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互相持股、整合产能等方式进行战略重组,使区域稀土企业既有高度分工、又相互紧密协作,以达到优势互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稀土骨干企业规模的目的。
  4、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稀土资源与产品加工优势,加快稀土研发中心和赣州离子型稀土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促进稀土产品在高新技术、新材料中的应用和新领域的更深层研究。在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基础上,依托省内外高校的科研机构,建立“国家稀土工业研究院”或组建稀土科研平台,采用股份合资、开放合作、市场动作的全新模式,尽快建立离子型稀土开发应用企业技术中心,解决离子型稀土开发应用中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大力把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前沿技术引进来,把稀土工业做强做大,通过技术创新使产品附加值成几何级数增长,通过产业集群建设使经济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