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可能会遭遇海外诉讼“无理取闹”

2011年11月21日 8:54 483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稀土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资源垄断不但没有让我国获得相应定价权,更没有获得相关下游产业技术的主导权。
  我国稀土的工业储量为3600万吨稀土氧化物,占世界的36.52%。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供应了世界上将近90%的稀土消费量。但一直以来,我国稀土的高端应用环节一直明显欠缺。
  如今,在稀土多年当“土”卖之后,中国的稀土资源战略逐渐调整,稀土被放置于“战略性资源”的地位,直接的影响是中国的稀土上游厂商。
  但由于世界稀土需求对中国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重构稀土价值的举动,正面临被美国、墨西哥等国家起诉至WTO的风险。
  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外汇非常短缺,稀土由于开采容易、国内用量不大,被赋予吸引外汇的使命。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有针对性地向日本和欧洲大力促销稀土。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稀土办公室处长红枫回忆道:“我们当时是在求别人买我们的稀土产品、多买一点更好。我们千方百计地动员日本钇公司、日本三德金属公司等打消顾虑,改用我们的江西矿。”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稀土产量迅速增长。公开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稀土产量稍高于1000吨,8年后的1986年达到11860吨,超过了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稀土生产国。
  随后,由于中国稀土产品价格不断降低,国外矿山无力竞争,纷纷停产。红枫表示,“现在有人说外国掠夺中国资源,故意让稀土卖得很便宜,自己的稀土矿却保护起来不开了,这不符合历史。”
  目前,由于资源的战略地位凸显,政府开始大幅缩紧稀土产量。2011年5月19日,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强调“稀土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战略资源”,将我国稀土管控政策推向新的高潮。
  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制定稀土专用发票管理制度,有望在近期出台。一旦出台,这将意味着稀土将被纳入国家专营体系。
  至此,稀土将结束其近三十年“低门槛、白菜价”的时代,被贴上“专营”的标签。
  央企圈地
  早在1998年,刚成立的国家经贸委就提出要组建两至三家大型稀土集团,到由于利益难以协调,一直没有进展。
  新一轮稀土整合政策仍突出大集团战略。国务院在《意见》中指出,要用1-2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以大型企业为主导的稀土行业格局,南方离子型稀土行业排名前三位的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
  由于北方轻稀土主产区内蒙古已基本实现由包钢稀土专营,只剩南方尚可一搏。以包钢稀土和中铝、五矿、中色等央企为主导的企业,开始争夺南方稀土三强。
  不同于北方稀土天然集中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的状况,在南方离子型稀土分布区域中,最有力冲击三甲的公司包括有央企五矿、中铝、中色这三家和地方企业广东广晟有色(600259,股吧)金属集团和赣州稀土矿业公司。
  五矿勘查公司总经理王炯辉对本报记者表示,南方稀土“三强”应该是一个产业链概念,而不仅局限在资源占有上。
  红枫赞成大稀土实施大集团战略,但“实际上又很困难。有些省的领导就曾经说过,这是牵涉到不同利益群体、利益集团的计划,还得靠平衡利益的方法来解决。”
  红枫建议,“大公司必须只到选矿为止。因为如果一个企业既有开采企业又有分离企业,别人必然分不到矿资源,整个产业链就死掉了。”
  诉讼来袭
  今年7月5日,WTO法律专家组裁定中国限制九种工业原材料出口的做法违反WTO规则,虽然美国与欧盟官员认为,上述裁定将为起诉中国稀土政策铺平道路,但中国政府在稀土政策上将汲取此次诉讼失败的经验。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稀土学会理事长干勇在第三届包头稀土产业论坛间隙对本报记者透露,美国和墨西哥已经向WTO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指控中国稀土政策存在贸易保护主义。
  干勇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美国和墨西哥提交的只是一份备忘录,并非正式起诉,但也反映中国稀土政策遭遇到较大的压力,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准备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稀土诉讼案。国务院稀土办公室主任贾银松也表示,今后政府应对诉讼的任务将加重。
  比较乐观的情况是,日本已于7月中旬与中国商务部就稀土政策初步达成“和解”。不过,一位在政府任职的权威业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虽然美国和墨西哥准备起诉中国稀土出口政策,但日本已与中国达成和解,更倾向与中国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
  但日本暂不起诉并不代表中国稀土政策前景光明。上述在政府任职的权威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很难扭转在WTO诉讼中的弱势地位,“九种原材料诉讼都失败了,稀土的处境令人担忧”。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