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肃铅”后遗症:大企负重 小企钻空

2011年11月14日 10:33 917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接连不断的铅污染和铅中毒事件,最终导致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肃铅风暴”的到来。由国家环保部和工信部联合制定的铅蓄电池业准入条件有望近期出台。门槛提高后,电池行业将加速整合,以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和环保水平。
  高国兴和梁云超实在是坐不住了。
  他们俩分别是湖北骆驼蓄电池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和风帆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工程师。“骆驼”和“风帆”是国内电池行业最主要的两家企业。
  “肃铅风暴后,我们大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有可能得到提升,但一些没有被关停的小企业也看到了机会,他们目前在拚着命生产!”11月9日,在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举办的“中国铅酸蓄电池行业的挑战与机遇”媒体论坛上,高国兴说:“市场已经被这些小企业搞乱了。”
  高国兴的话并非危言耸听。
  11月7日,安徽省环保厅证实,年初“怀宁血铅事件”发生以后,该省曾多次对铅蓄电池企业摸底排查。全省97家铅蓄电池生产、组装企业中关闭28家,停产整改46家。
  但列入停产整改之列的明光市长兴电源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把停产禁令当耳旁风,擅自恢复生产。宣城市泾县毛田煤矿内一家小炼铅厂,被取缔后反而新上马了一个小坩埚,增加产能。
  “小企业为何能生存?不就是可以偷漏税和当地环保执法不严格吗?”高国兴说。
  梁云超也告诉记者,大企业由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设备和技术改造,并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承受着较重的成本负担。
  据记者了解,由国家环保部和工信部联合制定的铅蓄电池业准入条件有望近期出台。高国兴和梁云超都希望准入条件的出台,能使得他们这样的大厂发挥出产能和质量方面的优势。
  中毒事件引发“肃铅风暴”
  高国兴所说的“肃铅风暴”始于今年5月。
  5月18日,环保部紧急下发了《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通知》,通知要求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对辖区内所有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加大铅蓄电池及再生铅企业的执法监察力度。
  在这次“肃铅风暴”中,环保部提出的“四个一律”表现了其坚定的态度: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或达不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的,一律停止建设;对环境保护“三同时”执行不到位的,一律停止生产;对无污染治理设施、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或超标排放的,一律停产整治;对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从事废铅蓄电池回收的,一律停止非法经营活动。
  环保部还要求,对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未得到解决的典型环境违法问题实施挂牌督办和责任追究。建立重金属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对于发生重大铅污染以及由铅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地区,将实行区域限批。
  5月21日,为响应“肃铅风暴”,铅蓄电池行业发出自律联盟倡议书,呼吁“淘汰落后产能,保护行业内规范发展的企业”,号召企业重视清洁生产,加大环保投入,开展技术创新,严控污染环节,保障员工健康。
  今年6-7月,大量铅蓄电池生产厂家暂时停产。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共关闭583家铅蓄电池制造和回收厂家。
  在“肃铅风暴”到来之前,是接连不断的铅污染和铅中毒事件。
  据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理事张弘介绍,自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已经发生了至少27起与铅蓄电池生产和回收行业有关的严重的集体铅中毒事件,包括2011年上半年发生的6起铅中毒事件。
  其中,浙江省一家生产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电池的工厂附近的居民,至少有300人被查出血铅浓度超标,高出正常值最高指标的七倍;今年安徽省发现的一起铅中毒事件中,有100多名儿童被发现血铅含量(BLL)超标,数百位当地居民在涉污电池企业门口静坐抗议。
  据国家环保部、农业部2010年公布的污染普查数据,仅2007年一年就有900吨铅、汞、铬、镉和砷流入环境当中。
  张弘说,中国的铅酸蓄电池生产和回收行业大部分是小企业,这使这一环境问题尤其难以解决。据估计,中国70-80%的废旧铅酸蓄电池是由非正规的小作坊收集和回收的。
  电池行业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由于铅蓄电池进入门槛较低,铅蓄电池生产企业有2000多家,但产值超500万元的才200多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部分企业通过减少环保装备投入降低生产成本,造成严重铅污染。
  张弘介绍,我国再生铅冶炼厂的平均铅回收率约为80%-85%,而发达国家可达95%;我国只有32%的精铅产自于再生铅,而发达国家这个数据为80%。
  “我国的环境空气铅含量容许标准是美国相应标准的十倍,工人们也正在承受着更为宽松的铅暴露标准。”张弘说。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