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销售不容乐观 短期难取代铅酸电池

2011年11月10日 13:59 421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今年前九个月全国锂电池产能比去年增加了20%以上,但今年前三个季度锂电池销售情况却并不乐观。”中国电池协会理事长韩作梁表示。
  自今年初,我国对铅酸电池产业进行整改以来,众多铅酸电池面临“生死劫”,到7月底全国1774家铅酸电池企业,整顿后87%的企业处于停产状态,浙江273家,关停213家。另据1至6月份数字统计,电池产量同比增长4.7%,但是供应缺口却已达20%。
  在铅酸电池应用第一大市场的电动自行车,受锂电池技术还不够完善,成本太高的影响,国家对铅酸电池的整改并没有让锂电池自行车市场呈现爆发性增长。
  迫于短期难以见利润,一些大量押宝锂电池的电池企业又转而扩大原来已经被压缩的铅酸、镍氢等电池的生产线,弥补锂电池投资的损失。
  据悉,在电池应用市场中,电动自行车所占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电动自行车产量已大大超过摩托车、成为仅次于普通自行车的交通工具,在中国每年卖出的近 3000万辆电动自行车中,铅酸电池占据电动自行车超过97%的市场份额,而锂电池自行车所占市场份额不过2%-3%,中国去年卖出50多万辆的锂电池车,而铅酸蓄电池有2000多万辆,对比非常明显。
  有统计显示,截至去年,国内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1.3亿辆。电动自行车在全国每百户达到了28辆,江苏达到了70辆,山东55辆,河南有48辆,电动自行车作为自行车行业上的转型换代产品,是我国城乡居民短途和代步运输的必备工具。它解决了中国上亿城乡居民出行的需要。
  据马中超介绍,在今年初国家关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扶大扶优扶强的强制目标大形势下,铅酸电池产量迅速下降,铅酸蓄电池供不应求,不少电动自行车企业老板东奔西走,购买电池。但是我们要看到,尽管国家对铅酸蓄电池行业进行治理整顿,但是铅酸蓄电池还是有其独特的优势,性能比较稳定,价格相对低廉,一些骨干企业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利用已经做得很好,铅酸蓄电池紧缺的状况不宜长期存在。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电动自行车采用铅酸电池的份额比例估计还是可以达到70%以上的。
  而锂电池尽管起步较早,但是技术进步不大,与电动自行车产业的发展不匹配。国家对锂电池自行车的政策也不到位。使锂电池自行车发展的后劲不足。锂电池由于技术要求高,生产成本远高于铅酸电池,以电动自行车来说,锂电池价格比铅酸电池至少高出2-3倍,整车价格至少高出1000块钱。而中国的老百姓是很看重价格的。
  锂电短期难取代铅酸电池
  
在动力电池未来的其他两大应用(储能和电动汽车)市场中,储能产业近两年才发展较快,国家虽然对一些地方的发电站提出配建5%比例的储能电站的要求,但是对储能电站具体使用市场类型的电池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电网并网问题迟迟难以解决,导致锂电池市场发展难以大规模启动。
  据悉,去年年底全国锂电池产能规模约为20亿Ah,而诸如多氟多这样的国内巨头大幅投入,预计到2015年锂电池产能将超过50亿Ah。产能过剩的隐忧开始显现。但对于锂电的采购依然没有政策性鼓励,短期内国内储能市场难以大规模启动。
  今年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中提到要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当前的情况是国内,电动汽车大规模商业化尚未启动,大多数电池生产厂商都是给汽车生产厂家定制电池组,耗资巨大,而订单很小。按照汽车发展的经验来说,电动汽车技术到成熟至少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是在现有汽油车型号上进行电池化改装;第二是彻底研发出全新的电动汽车底盘;第三是实践验证的基础上,再进行商业化推广。
  当前在电动汽车消费市场仅靠大巴、公用车的消费显然无法大规模启动对电池产业的消费。河南环宇电池董事长李中东认为,现在全国不少于几百家,甚至上千家电池生产企业,动力电池技术不够成熟,尤其是锂电池,前途美好但技术上需要改进的太多,以便降低生产成本。估计5年以后发展也就是剩下几十家。
  特别是“时速不超过20公里、整车质量(重量)不大于40公斤”为电动自行车的及格线,将迫使电池产业发展由铅酸电池向锂电池转向,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电池产业转型过程中,由于国家发改委没有强制性电池生产准入门槛,社会资金大量进入电池行业浑水摸鱼,需要国家加强监管,在继续完善政策鼓励措施时,深入调控引导产业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