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枫:稀土没有卖成白菜价

2011年10月27日 9:2 1083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盲目地说当年‘把稀土卖成了白菜价’,‘卖出了土价钱’,这种看法我们老稀土人不同意。”红枫是原国家计划委员会稀土办公室的处长,从1983年开始,科研出身的他经历了中国稀土行业改革开放后的整个发展历程,尽管为稀土付出了一生的精力,但与许多老专家类似,对于稀土行业两年来的价格繁荣,他并不看好。10月25日上午,68岁的红枫在晴朗的北京接受了时代周报的专访。


  稀土出口是为了外汇
  时代周报:这两年,在国家收紧出口配额之后,有一种很流行的看法,认为既然中国拥有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稀土,而稀土又是高科技产业所必需的资源,完全可以卖一个很好的价格,甚至可以完全不出口,为什么却一直以很低的价格卖给外国,自己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红枫:在改革开放之初,当时的外汇非常短缺,一整年的进出口总额1000亿美元也不到。当时能够出口换回硬通货的工业产品几乎没有,质量差,外国不认可,而主要靠农产品和一部分国外紧缺的资源,比如说钨。尽管当时钢铁、铝、镁、锌的产量都很大,但自己都不够用,没有能力出口。所以当时稀土是被赋予了一个聚财的使命,开采比较容易,投资也不太高,国内的用量也很小。
  时代周报:也就是说,稀土以较低的价格出口,是当时为了获得外汇主动作出的选择?
  红枫:当年中国的稀土实际上是求着别人来买。一开始生产成本很高,分离技术又落后,外国人都不要。
  我记得早在1975年,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国务院就已经成立了全国稀土领导小组。后来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技委员会主任的方毅主抓包头、金川和攀枝花三大资源的综合利用。我有幸参加了1978年和以后的多次会议和会议的一些筹备工作,当时方毅就提出,我们不但要做第一稀土资源大国,还要做到稀土第一生产国,稀土第一应用国,稀土第一出口国,这就是所谓的“三个第一”。
  要实现“三个第一”,就要把生产成本降低,例如要把氯化稀土成本从近10000元/吨降低到3000元/吨。后来,全国的科技力量就围绕着稀土来奋斗,三个五年计划,“六五”、“七五”、“八五”,科委都设立了专项的资金支持,很快就见效了。1978年我国稀土产量稍高于1000吨(基本上是稀土硅铁合金,即1#合金),8年后的1986年达到11860吨,超过了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稀土生产国。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