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凯旋 新兴产业隐忍变局

2011年10月19日 9:29 1829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中国稀土产业的战略觉醒
  陈 志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经济学博
  我国的工业化道路非常特殊,特点之一就是总体技术路线实际上走的是发达国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与偏好、利用方式形成的路径,最核心的是以石油为基础的产业技术体系,而我国的能源结构却是以煤为主。令人感到尴尬的是,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稀土大国,却也没逃脱这一命运,资源垄断并没有让我们主导产业的技术路线发展方向,成为产业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在多年稀土当“土”卖之后,中国的稀土资源战略逐渐调整,采取的种种措施使得中国的稀土上游厂商“1年赚的钱比过去10年的总和都多”。这其实是新的战略调整下,产业形态特别是价值链重构的一种必然。

  越来越重要的稀土
  微量的稀土就能极大改变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的性能,所以稀土在科技领域和国防建设方面应用广泛。在传统产业中,稀土作为发光材料、磁性材料、抛光粉、催化剂用于电视机、计算机、半导体芯片、光学镜头等领域。在新兴产业发展中,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装备、磁悬浮列车等需要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半导体照明、高性能信息显示和光电器件需要高端稀土发光材料,燃料电池发展需要稀土新型储氢材料,清洁燃油、环保装备更是需要高性能稀土催化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说,稀土作为这些新兴产业关键技术路线不可替代的投入,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正是由于稀土的重要性,再加上全世界范围内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电动汽车、低碳技术等成为结构调整的共同方向,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保证稀土的供给,并积极部署相应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美国是一个典型国家,它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一直是稀土产业的领导者。1982年,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和巴西占据了世界产量的95%,美国氟碳铈矿的供应超过全世界供应总量的50%。但是由于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加速生产稀土原材料,导致美国不断收缩本土稀土矿的生产。美国本土2001年以后已经完全没有生产稀土,但一直保持稀土产品主要进口国和消费国的地位,每年进口的稀土基本都在15000吨以上。同时相关产业纷纷进行转移,直接消费稀土,例如美国的汽车产业、通信企业等纷纷将生产转移至中国。在中国不断压缩供应的新形势下,美国一直通过各种渠道给中国施压,同时着手恢复自己的稀土生产。虽然生产在美国一度消失,但美国一直都保持着稀土技术的全球领先。美国在催化、储氢等方面拥有很多原创专利,处于领先地位。在军工方面尤其突出,美国在稀土巨磁电阻材料、稀土超磁致伸缩材料等方面实力极强。
  在稀土领域另一个技术领先的国家是日本,它是彻头彻尾的资源贫乏国。但是日本几乎在稀土应用的每个领域都拥有原创性技术专利。尤其是稀土磁性材料,无论从研究人员数量还是取得的成果,都是世界第一。同时,日本在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方面积极在华申请发明专利,已经成为在华申请和获取专利最大的国家。1998~2002年,日本在华申请专利429项,主要集中在永磁材料及应用、精密陶瓷、储氢材料与电池、稀土催化剂。日本的稀土战略更是显得处心积虑,很早就在中国精心选择了一批稳定的战略原料供应商。产业转移则是另外一种手段,日本在中国设立一些功能产品或下游产品合资企业,如在钕铁硼永磁材料方面,日本精工-爱普生将其生产线全部移至中国,三德和昭和等也在中国生产。中国公司往往沦为资源的提供者和生产者,还失去了创新的主动性。以钕铁硼永磁材料为例,其生产工序有熔炼、制粉、成型、烧结、后加工、表面处理六道生产工序,一些日本公司在中国包头的工厂往往加工到第二道工序就出口到日本继续深加工。同时,日本更多的是将消耗稀土的电子产品或元器件公司移师中国。为获得日趋紧俏的稀土矿,日本也开始寻找新的供应源,发展稀土节约技术和替代材料技术,并积极回收稀土元素。

  中国的战略和损失
  我国稀土的工业储量为3600万吨稀土氧化物,占世界的36.52%,并拥有世界罕见的吸附型离子矿稀土资源。从储量基础看,目前我国是8900万吨,占世界储量基础的59%以上。2008年,我国供应了世界上将近90%的稀土,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消费国。但是由于一直以来,我国首先要解决产业做大的问题,高度重视前端的应用研究,主要关注于稀土分离和冶炼技术,而忽略了后端的应用研究,特别是中国高端应用环节一直明显欠缺。按照尼欧新材料公司的卡拉扬普洛斯估计,中国自身消费了全球稀土的65%,但这65%中的90%是由在中国设厂的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公司消化的,剩下的10%中,又有85%用于冶金、机械、石化、玻璃、陶瓷等传统领域,仅有13%左右用在新兴领域。这样总体来看,我国稀土的高端应用仅占我国稀土消费量的0.8%。
  另外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产业组织结构分散,导致博弈主体众多,力量弱且分散。我国生产稀土企业大都产品同质,都独立对外,买家“货比三家”导致价格一直上不去。中国无法凭借产量上的垄断获取高额利润,一直没有拥有出口产品的定价权,屡次发生出口量增加、收入减少的现象。
  同时稀土价格机制一直不合理,资源成本还非常低,环境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国家政策的不稳定和地方利益的驱使,存在大量小规模、设施不完善的企业,稀土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生产过程中会排放氟、硫等有害元素,酸性过高的废水以及放射性物质。一个鲜活的例子是内蒙古包头郊外的一个“尾矿湖”用来存储附近一座稀土矿的有毒稀土元素,以备进一步加工,结果湖里渗出的物质污染了周围的农田。既不能饮用,也不适宜灌溉。

  战略调整下的稀土产业
  由于稀土资源不断流失,不能掌握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稀土深加工产品和应用产品技术,我国稀土战略开始明显调整。首当其冲的是稀土供给的从紧,采取了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关税、制定进入标准、执行冶炼分离指令性指标、出口配额等一系列措施,总量控制日趋严格。从各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和实际产量的对比情况看,由于监督、惩罚措施欠缺等原因,这些政策执行力度一直不够,从2006年到现在实际产量一直大于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指标,这也导致稀土黑市交易、林地倒卖等现象。近日,工信部、国土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国稀土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自2011年8月1日至12月31日开展稀土生产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对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无计划、超计划生产,收购和销售非法开采的稀土矿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同样是在8月底,环保部公布了《稀土企业环境保护核查工作指南》,涉及所有稀土企业,将分离冶炼企业列入限制发展类别,因此对于此类企业的核查将更加严格。
  供给面的从紧最容易、见效也最快,稀土价格近年特别是2011年上半年上涨飞快。最近在江西省赣州,由于指标用完,三大稀土矿产区停产,让产业链下游本已产能过剩的分离企业陷入困境,不得不大面积停工。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稀土分离厂在价格高涨时买了不少原矿,但由于稀土氧化物价格短期内有波动下调的趋势,导致很多稀土分离企业只要生产就会亏损。在这种情况下,私采滥挖不可避免。同时,由于资源的锐减,不少稀土企业开始将目光转向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以及非洲地区,江西赣州最大的民营稀土冶炼分离厂虔东稀土股份有限公司在非洲已经有实质性进展。
  当然,供给面的从紧也并不能真正改变稀土作为材料产业的基本特点,也就是产业链资源、应用两端驱动的本质,特别是下游高端应用方面的核心技术突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我国一直以来重生产设计轻装备,应用稀土新材料的元器件、终端应用器件的技术也落后于人,这使得稀土新材料的装备、重大产品关键技术、环境友好技术等成为未来特别是“十二五”时期的技术创新战略重点。

  步步趋紧的政策应有所变化
  从前一阶段的博弈结果看,中国损失巨大,同时还被锁定在既有的技术轨道中。我国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稀土的重要性,中国毕竟在一定时期内仍能掌握稀土资源。但是政策还是逐步要从单个突破变为整体的跃升,以便形成有利于中国稀土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制度优势。
  第一,将资源适度留在地下应进一步考虑分类管理。对于目前稀土价格的波动和下游产业较痛苦的适应过程,我们应理性看待,毕竟这是产业政策必然带来的后果。我们必须继续严格执行国家管制制度,从开采、冶炼、销售、出口多环节入手,加大《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指令计划、出口配额等已有政策执行力度,尽快制定并完善稀土行业准入条件、技术标准等配套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对目前下游产业中很多低附加值企业进行淘汰。
  政策应加强分类管理。鉴于中国稀土中轻、重稀土的不同价值,对一些中重稀土应该保护性开采,但对储量很大的轻稀土元素,应该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供应。同时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战略储备方案,对钇、铥、镨等较为珍稀的中重稀土元素进行储备。毕竟与应用广泛的轻稀土相比,以钇、镝、铽等元素为代表的中重稀土金属是中国独有,更为稀缺,且多应用在国防、科技等尖端工业领域。
  第二,尽快形成产业发展的制度优势。应从产业准入、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促进、生态环境等方面构建稳健、系统的产业政策体系。加快产业整合,形成2-3家大型稀土集团,加强定价话语权。鼓励企业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向下游拓展。完善稀土资源定价机制。考虑对资源类产品开征“权利金”和“特别收益金”,提高矿产资源税税率和补偿费率,特别是要提高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相关费率。尽快征收环境税。立稀土资源基金。通过公私合营方式,国家从稀土关税、资源税、出口配额等中进行转移,吸收企业、银行、社会等各方资金,进行稀土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和稀土产品储备,稳定地方政府收入。
  第三,立足资源和技术基础,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以高端应用为牵引开展系统研发,按照“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大对稀土产业技术开发研究资金的支持力度。对涉及到新能源、电动汽车、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稀土材料技术,绿色化技术,提高资源回采率等关键领域,设立科技专项,以企业为主体,采取工程化组织模式,突破核心专利。同时应把稀土深加工和高端应用技术引进作为中外合作或合资的重要标准,促进相关技术落户我国,加快提升我国稀土产业的创新能力。为增强我国稀土产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我们应加强前瞻部署,加大稀土基础研究特别是加大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提升知识和技术储备,改变目前技术创新不平衡的现状。

[1] [2] [3] [4] [5] [6][7]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