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酸蓄电池准入条件即将出台,企业要跨几道门槛?

环保不怠 求生有门

2011年10月17日 15:45 460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铅污染主要集中在铅蓄电池生产环节和废铅蓄电池回收再利用环节。目前,铅蓄电池回收以大量个体从业者为主,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污染严重。

1

  今年5月以来,我国铅蓄电池行业经历了“刮骨疗伤”式的整治,因重金属污染问题,铅蓄电池行业被推到风口浪尖,大批企业被关闭,复产者寥寥无几。时至今日,铅蓄电池行业的“整肃风暴”还在升级。
  据记者了解,工信部委托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铅蓄电池分会着手起草了《铅酸蓄电池行业准入条件》(以下简称《准入条件》),讨论稿在广泛征求意见后,已经形成了报批稿,目前已送至工信部相关司局,适时发布已在业界预期中。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准入条件》对电池企业提出了严格的环保要求,一旦出台实施,将使半数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爆发式增长留下多少环保硬伤?
  由于多数企业规模小,环保投入不足,设备简陋,导致其污染物排放根本无法达标
  记者前不久在河南、江苏、浙江等地采访时发现,很多省市在建大量铅蓄电池生产企业,设备制造厂一度出现生产设备供不应求的局面。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十二五”期间,铅蓄电池产量将翻番,年增长率约15%,用铅量将达到400多万吨左右。
  近年来,随着汽车、电信、电动车行业的高速增长,我国铅蓄电池处在一个“爆炸式”增长期。2010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铅蓄电池生产国。但是目前,铅蓄电池行业仍属于粗放型发展,企业数量过多,规模普遍过小,存在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由于缺乏相关规范和行业自律,大量无环保设施、无资质企业存在,污染问题尤为严重。
  据了解,铅污染主要集中在铅蓄电池生产环节和废铅蓄电池回收再利用环节。由于铅熔点低,在高温下易挥发,因此在蓄电池生产中,铅熔化制备合金、铸造工序极易造成铅污染。记者获得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铅蓄电池行业耗铅约280万吨,占全国总使用量的75%左右,排放含铅废水1100多万吨,含铅固体废物20多万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国内铅蓄电池生产企业水平相差很大,既有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也有仍然采用纯手工作坊式的最落后工艺。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铅蓄电池企业,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约1800家,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200多家,不到整体数量的10%,而产值在亿元以上的更少。
  尽管铅蓄电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铅烟、铅尘、硫酸雾和污水等已有较成熟有效的处理技术,但由于多数企业规模小,环保投入不足,设备简陋,导致其污染物排放根本无法达标。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些企业的治污设施多为一级除尘,不能确保稳定达标排放;有些企业即使安装了治污设施,但由于运行成本的原因,这些设施也沦为“摆设”;有一些企业存在危险废物处置不当、防护距离设置和落实情况差等问题。

  电池回收行业乱象丛生
  在储存、搬运、去向、环保等方面缺乏有效约束,致使废旧铅蓄电池回收利用由个体户掌控,成为“重污染”行业
  敲开一个回收来的废旧铅酸电池,把含有铅泥的酸液随手倒掉,稍有“环境意识”的,则把它倒进排水沟;然后取出板栅,将其放入简单的冶炼炉中融化,敞开式的生产过程中大量铅烟升起,随风飘走并凝华成铅粉;电池的塑料外壳可能已经含有微量的铅,但简单地加工后,可以出售给生产廉价塑料制品的厂商。
  这就是国内典型的铅酸电池回收企业的生产工序。
  目前,我国从事废铅蓄电池回收的部门有物资回收公司、物资再生利用公司、蓄电池制造企业、再生铅企业以及个体户收购者,但回收主渠道掌握在大量的个体专业户手中。
  废铅蓄电池由于回收价值较高,且几乎全部材料都可以回收利用,因而基本无随意丢弃现象,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回收系统,但由于小工业生产经营者缺乏环境意识,在收集、转运过程中,随意拆解,任意倒置有毒废酸液,“埋下”众多环境隐患。
  据记者了解,目前,铅蓄电池回收以大量个体从业者为主,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由于普遍缺乏环境意识,加上经济利益驱使,相当多回收点进行手工破碎拆解,高价卖出铅片后,酸液随意倾倒,大量含铅废水、铅渣、铅泥进入下水道、水域和土壤,其他价值不高的材料随意抛弃,含铅隔膜与普通垃圾一起焚烧处理,污染严重。
  在我国铅蓄电池回收体系中,具有回收资质的专业回收公司较少,多是由个体回收商承担。但与此同时,在储存、搬运、去向、环保等方面仍然没有有效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致使废旧铅蓄电池回收利用这个具有循环经济特点的行业,反而成为了造成环境问题的“重污染”行业。
  如何规范废旧蓄电池的收集、运输、处理过程,以减少对环境污染和从业者危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行业整体处于监管盲区
  监测能力有限,日常监管无法开展,产业发展整体呈现无序状态,污染转移的风险相当大
  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前,产品价格不断攀升,铅蓄电池产业拥有充足的增长动力。但与此同时,行业准入、部门监管、环境管理及综合整治等行业监管上的工作却没有一同增长,已经暴露出相当多的问题。
  铅蓄电池行业特别是自行车动力电池呈现爆发式增长,相关的产业转移活跃,但由于目前没有出台行业准入、淘汰落后的相关政策,整个产业发展呈现出无序状态,污染转移的风险相当大。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江苏、浙江等地的电池企业已经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不少地方还将铅蓄电池作为新兴能源项目鼓励发展,极易导致污染转移。按照国家相关要求,铅蓄电池生产企业必须具备完善的环保设施,提供环保部门证明,但是在具体操作中,企业往往通过弄虚作假骗取《铅酸蓄电池产品生产许可证》。
  与此同时,部分地方还对辖区内铅蓄电池企业的情况掌握不到位,客观上造成了监管盲区。一些地方只对涉及减排指标的污染物进行监测,没有将铅等高风险污染因子纳入监测范围;部分地方的监督性监测甚至验收监测中缺乏对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县级环保部门基本没有对含铅废气的监测能力,大多数不具备含铅废水监测能力,导致对铅蓄电池企业的日常监管无法开展。

  准入门槛提高将推动行业洗牌
  企业布局、清洁生产、环保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等方面要求将全面提升
  专家认为,铅蓄电池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再生铅乃至铅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污染在于生产、回收和再利用3个环节。因此,通过制定《准入条件》来提高行业门槛就显得迫在眉睫。
  根据《准入条件》的征求意见稿,铅蓄电池行业准入门槛将有大幅提升,行业或将迎来洗牌大潮。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准入条件将对电池企业提出空前严格的环保要求,一旦开始执行,我国电池行业将有大批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
  “起草《准入条件》时主要考虑的是污染防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铅酸蓄电池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红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而据了解,按照合理布局、控制总量、优化存量、有序竞争、保护环境的原则,《准入条件》的制定,目前主要是从企业布局、清洁生产、环保设备、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等方面予以考虑,并提出详细严格规定。
  对现有企业,《准入条件》要求其应依法取得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并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估,要求其在1年内采用自动配酸、自动分板、刷板以及自动烧焊或自动铸焊等先进技术,同时确定了现有项目的改扩建均应采用节能减排的内化技术。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说,为达到相关要求,一个铅蓄电池企业起码要投入500万元的技术改造资金,部分实力不强的企业只能退出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准入条件》,铅蓄电池的产能将在现有基础上不再扩张。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加市场增量“等量置换”的原则,严格控制新建项目,并使其符合本地区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等总体规划的要求。
  在环保指标的硬性要求下,预计全国现有的2000多家铅蓄电池企业中,将有1000多家被淘汰,行业集中度将有望大幅提升。在进行环保整顿及准入标准提升后,龙头企业有望从行业集中度提升带来的市场新格局中获得双赢。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