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铅蓄电池峰会:行业整合加剧
2011年09月15日 16:0 9233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分类: 铅锌资讯
“是时候了!尽管超威今年因为环保风暴损失了2个亿,2个亿啊,但凡事两方面看,今年销售额已经增加了18%......这说明什么?国家十二五规划政策的前瞻性!经历过撕裂现实的痛苦才懂得未来的美好,现在行业已经出现是剩者为王的局面,行业整合大势所趋,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跟国际同行同台竞技……” 年已古稀、满头白发、面容清瘦的超威电源董事长周龙瑞老人9月8日在南京2011 首届国际铅酸蓄电池峰会现场接受记者独家采访时谦和的眼神中透着睿智。
在现场,同样满头白发且睿智但风格迥异的美国电池协会(BCI)副总裁说:“世界经济依赖能源,铅酸蓄电池行业将会为新能源贡献力量,为地球贡献力量。美国的企业也经历过全行业的困境,目前已由原来的133家企业缩减到目前33家大集团,尽管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这是行业成熟所必经的阶段。中国的企业家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前行,不过前行中是需要洗牌的……”
中外企业界的眼界和胸怀契合了工信部消费工业品司副司长高延敏在国际蓄电池峰会的致辞的主旨,他说,“当前,工信部牵头制定《准入条件》无论从生产布局、产能、工艺设备,同时也要明确禁止建设的项目等方面予以了限制,主要是为了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污染治理,促进铅酸蓄电池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未来,铅酸蓄电池企业应该从社会责任弱向社会责任强转变;应该从提高市场占有率向提升质量,最终走向品牌整合时代……”
化解不利因素 图志变革谋发展
事实上,进入三月以来,铅蓄电池产业今年以来遭遇了其发展史上的“多事之秋”,血铅事件、环保核查、停产整顿、行业准入标准等事件此起彼伏,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根据环保部已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7月31日,各地共排查铅蓄电池生产、组装及回收(再生铅)企业1930家,全国7个主要电池生产省市(合计占2010年全国产量的78%)仍处于正常生产状态的企业产能仅6000万KVAh左右,仅相当于2010年全国产量的42%。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铅酸蓄电池分会理事长范广雨告诉记者,面对整顿后的严峻形势,全行业并未一蹶不振,而是在深刻思考,下一步如何迎来机遇与重生? 伴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和产业技术的升级全行业如何迎来机遇与重生?对国家制定的政策如何进行解读并贯彻?国际同行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破解。
为使国内企业及时了解到国际铅酸蓄电池行业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环保设施、装备及相关经验,经多方努力,中国电器工业协会铅酸蓄电池分会(CEEIA)成功携手BCI(国际蓄电池协会)于2011年9月7日至8日在六朝古都南京共同举办了“BCI—CEEIA 国际铅酸蓄电池环保高峰会议”。
来自国家工信部、环保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等相关部门领导在会上为行业答疑解惑并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来自美国电池协会(BCI) 以及欧盟4位资深环保专家就“铅酸蓄电池行业环保和职业安全健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至于大家非常关注的“六个一律”中500米卫生防护距离的敏感问题,来自卫生部的相关人员在大会上虽然没有透露尚在修改中的具体细节,但肯定地说,修改后应该适合铅酸蓄电池行业的发展。
“这是行业盼望的方向,其实无论防护距离是多少米抑或是零距离,问题的关键是企业的综合管理的改进以及国家环保长效机制的建立。决策部门不能搞一刀切和一阵风,不能让染污染企业从明处躲到暗处,地上到地下,死灰复燃,这是我要提的建议。”双登集团副总裁钱善高接受记者采访时忧心忡忡。
环保部专家张俊为企业的担心给与了回应,我们今后还要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多部门联合,尽快出台《行业准入》,协调国家质检总局、工信部等等部门为行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努力保护环境。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总工程师夏青在接受中国经济网独家采访时说:“此次会议应该说是5月18日张家港会议精神的延续,如果说,张家港会议只是一次被动的觉醒的话,那么此次南京会议就是一次谋定未来的自觉行动,而且是国内外铅酸蓄电池业的首次比肩而战,此次会议的历史意义不容小觑。大家应该凝聚力量化解不利因素,推动行业乃至国家环保水平的发展。”
“在行业处在肃铅整改的关键时刻,此次会议的召开堪称久旱逢甘霖,为全行业未来发展坚定了信心。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未来我们必须进行战略转移,致力于蓄电池高效生产的缔造者,纵使前方是地雷阵抑或是万丈深渊,我们也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江苏先特能源设备有限公司总裁陈英明的话音未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与会的300多名代表的共鸣。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