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应昌
2011年08月16日 10:18 170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应昌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凝聚态物理博士生导师。1934年生,北京人。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主要从事物质磁性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曾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格勒诺布尔磁学实验室和美国密苏里大学材料研究中心工作。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他研究铁氧体的磁性,包括具有尖晶石、磁铅石和石榴石等不同结构铁氧体的磁性,及其在矩磁、永磁和旋磁方面的应用。自20世纪70年代起,他致力于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结构与磁性的研究,研究宏观磁性与微观结构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有应用价值的新型磁性材料。主要工作有:
(1)在20世纪70年代正值稀土-钴永磁合金处于研究高潮时,为了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开发代钴代镍的磁性材料,他倡议开展稀土-铁金属间化合物研究,并首次合成具有ThMn12型结构的富铁的新相,简称1∶12相。1980年通过中子衍射研究,明确了该结构的特点与形成条件。
(2)在Nd2Fe14B结构中,铁原子具有6种不同的晶位,他以代换效应为手段,利用中子衍射、穆斯堡尔效应和高、低温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晶位铁原子的磁性。在此基础上,1985年在国际上最早研制成功多元Nd2(Fe、Al、Co)14B型磁体,可同时提高磁体的矫顽力和居里温度,有助于提高磁体的温度应用范围。
(3)1990年他发现在1∶12型合金中的间隙原子效应。通过气-固相反应,把氮原子加入到R(Fe,M)12的结构中(M=Ti,V,Mo……),使磁性发生巨大变化。居里温度可上升200K,铁的原子磁矩可增加10%~20%,并导致镨、钕、铽、镝、钬等稀土离子产生强易轴磁晶各向异性。从而,钕和镨的1∶12型氮化物具有了可与Nd2Fe14B媲美的内禀磁性,成为开发稀土永磁材料的一个新系列。
杨应昌教授研究物质的磁性,研究宏观磁性与微观结构的联系,以基础研究为先导,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在探索新相,发现新效应,开发新型稀土磁性材料方面取得一系列在国际上领先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王丹萍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同时担任《中国稀土学报》(中、英文版)编委会常务编委。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