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鸿辛
2011年08月12日 10:59 219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党鸿辛(1929—2005) 中科院院士、材料机械摩擦磨损与润滑专家、我国摩擦学学科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两弹一星”功臣。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润滑材料学科的创建人之一、摩擦学会名誉理事长、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摩擦学学报》名誉主编。他破解了中国制造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信号传递问题的技术难关;参与了“实践一号、二号”和“尖兵一号”等人造卫星的研制,为我国“两弹一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族,广西北流市人,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名誉院长。兼任《摩擦学学报》主编、中国机械工程协会摩擦学分会名誉理事长,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是我国固体润滑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之一,也是将稀土应用于固体润滑材料的主要开拓者。
1950年入广西大学化学工程系学习,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曾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固体润滑研究,多次参加并完成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和军工任务。1975年,担任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固体润滑研究室主任。基础理论研究"固体润滑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采用稀土添加剂研制成的润滑用GM型成膜膏,1985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0世纪80年代,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的固体润滑膜,解决了火箭发动机的一个关键问题,先后获得了1985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88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党鸿辛在多年的科学实验中,对固体润滑过程中表面物理和化学作用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了聚四氟乙烯摩擦机理的物理模型,探讨了石墨等固体润滑剂与ZDDP等添加剂在摩擦表面上协同形成复合润滑膜的作用机理。其研究成果对固体润滑材料的研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国内外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尤其是他发现了稀土氟化物作为润滑添加剂提高润滑脂的承载能力并研究了提高粘结干膜的耐磨寿命的作用机理。该项研究成果于1989年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国际摩擦学会主席H. P. Jost教授认为这是摩擦学研究25年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
从1987年中科院正式成立固体润滑开放研究试验室起,党鸿辛一直担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与实验室主任薛群基工程院士一起,开展了材料表面状态、结构、组成与摩擦学性能关系以及环境介质的影响以及纳米摩擦学等属国际前沿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学术水平高、应用价值大的科技成果,在国内外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该实验室被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多次评为优秀实验室之一,1999年被正式批准为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
党鸿辛先后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26项,为解决我国国防军工高技术领域的特殊润滑难题和固体润滑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23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专著4部,申请专利16项,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技人才。1988年,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199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1998年5月,党鸿辛院士应河南大学邀请,出任河南大学润滑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召开研制“两弹一星”有功人员表彰大会,党鸿辛作为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之一出席了会议,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2年5月,受聘为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2005年6月10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6岁。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