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为何不堪雷雨一击
2011年07月12日 9:34 1543次浏览 来源: 新京报 分类: 其他舆情
■ 社论
这次山东境内的雷雨大风,揭示出了高铁安全系统脆弱的一面。铁路部门不能只向民众传递片面的安全信息,还要讲高铁应对事故的能力。
7月10日下午6时许,因山东省境内雷雨大风,造成京沪高铁曲阜东至滕州东至枣庄间下行线接触网故障断电。受此影响,京沪高铁19趟下行列车晚点。有的列车断电长达两个多小时,车内闷热异常,乘客备受煎熬。
京沪高铁开通才刚刚十余日,就出现如此故障,确实有些尴尬。铁路部门将事故归结为雷雨大风,但大家还是不禁要问,投资高达2200亿元的京沪高铁为何不堪雷雨一击?
在京沪高铁开通之前,京沪高铁虽然将速度从350公里降到了300公里,由此安全系数大为提高,但是,很多人也都知道,300公里仍然是极高速度,其带来的安全考验是系统性和全方位的,不只是列车本身高速运行不脱轨的问题,还包括高铁抗击雷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当这些灾害发生时的应急能力。
显然,这次山东境内的雷雨大风,揭示出了高铁安全系统脆弱的一面。
现在,铁路部门只说,雷雨大风是造成京沪高铁接触网故障断电的原因,却缺乏详细的解释。所以,公众不禁要问,这场雷雨大风究竟达到了怎样的级别,京沪高铁接触网抗雷雨的能力又是如何?这里边有没有设备、设计甚至人为的原因?
如果说这次事故乃是因为雷击等不可抗力,这或许又会引发公众的另一种担心。京沪高铁几乎是用高架桥从北京铺到了上海,这固然节约了土地、加快了施工进度,但是,不知道有多少高架桥成为华北平原上最突出的建筑,不知道京沪高铁防雷措施如何,其被雷公电母“相中”的几率又有多高?
当然,这场事故也暴露出了京沪高铁应急能力的不足。尽管按照专家的说法,高铁列车电网断电之后,还可以依靠自身备用电源维持列车的照明、通风一个多小时,但是,这次G151次列车的乘客却相当于在闷罐车里“被囚”了两个多小时。而且在故障期间,列车乘务组也不能给旅客充分发放水和食物。这些事情却与列车的应急预案、应急能力有关,和天灾无关。
对于这些疑问,还希望铁路部门负责任地调查,并对公众做出更加详细的解释。不能简单地以雷击等天灾应付过去,只有耐心向民众解释,大家对高铁才会放心。如果民众不放心,也就没有人敢去坐高铁。
铁路部门不能只向民众传递片面的安全信息。京沪高铁这么长、列车跑得这么快,在运行阶段不可能完全没有问题。铁路部门其实不必讳言曾经发生的故障,如果要让老百姓对高铁的安全有信心,除了正面宣讲安全举措,还要讲高铁应对事故的能力。与其被动地被“雷雨”等等天灾曝光,铁路部门不妨向公众更加坦诚。
鉴于高铁是新生事物,而民众对其安全又格外关切,京沪等高铁或许应该定期向社会出具安全报告。也只有这样,民众对高铁的预期也才能从天空落到地上。
责任编辑:张学超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