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谈大运会 呼吁“批评可以,但不要贴标签”

2011年06月24日 9:48 204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舆情聚焦   作者:

  最近一个时期,网友、媒体对深圳办大运会非常关注。从 “清理高危人群”、“禁止民工集体上访讨薪”到“深圳大运开幕周边居民须离家5小时”,讨论热烈,多以质问为主,认为深圳扰民、不自信、不开放。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套用时下流行的话讲,深圳这是肿么啦?我作为还算资深的深圳市民,也表达一下看法。我觉得,迎接大运会给深圳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很多,比如深圳历经五年的建设,一下子开通了五条地铁,使整个城市得到升级换代。等等。

  对深圳的批评,我认为存在三种情况,一种是确实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有错误,应该批评;一种是深圳是按照标准的程序做,被媒体、网友贴了简单的标签;还有一种是苛求深圳的言论。

  很显然,媒体和网上的批评不少是中肯的。比如深圳住建局发布文件,有条款规定“禁止农民工群体性上访讨薪”,引起舆论强烈批评,直指深圳市住建局的规定“为了维稳侵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追究农民工刑事责任“超越法律权限”、“有违依法行政原则”等。舆论的批评很快产生效果,深圳住建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承认确有错误,宣布立即撤回该文件,修改完善后重新发布。

  有一些批评则存在误读、片面夸大并贴标签。今年4月10日,深圳市公安局例行向媒体公开通报该市排查 “治安高危人员”的相关情况,同样引起舆论猛烈批评。一方面,这体现了舆论对公权力损害个人自由的高度警惕。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警惕,产生了一些误读。摸底排查“高危人群”是犯罪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社会人口管理和治安管理的重要工作,也是深圳警方保一方平安、为深圳人民的治安环境负责之举。“清理”一词是媒体报道的时候“标题党”的杰作。引发的讨论中,深圳又被被贴上了“违宪”、“侵犯人权”、“挤压了特定人群生存空间”的标签。事后,深圳警方对舆论质疑进行了详细回应,但媒体并不热心报道。

  还有个别批评对于深圳来讲可能有些苛刻。近日“深圳大运开幕周边居民须离家5小时”的报道出来后,有评论称区区大运会让深圳方寸大乱,搞得人心惶惶,民怨载道。其实,“9.11”以后,世界各国都把大型活动的安保和反恐当成了头等大事。诚然,国际大型活动的安保必不可免会扰民,但采取安保措施也不可避免。回顾一下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10名运动员被恐怖分子劫杀、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大爆炸100余人伤亡,惨痛教训历历在目。笔者认为,大运会开幕可能会有若干国家元首到场,周边居民也不排除被劫持的危险,现场数万人的安全问题重于泰山,采取适当的安保措施是必然,但如何更亲民、更人性化地实施可以商讨。我们大可不必全盘否定、大加挞伐。

  通过以上辨析,我想说的是,媒体天生有批评政府的权力,网民更有表达的自由,虽然是非曲直可以探讨,但深圳当政者也大可不必苦恼。一个城市要有面对批评的胸怀,批评的声音多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在批评的声音中吸取养分、自信成长。

  深圳办大运会之所以在网上有这么多讨论,本身也说明这个城市的特点。这是一个崭新的城市,新移民们对这个城市的热爱经常是以批评来表达的,他们不认为这些问题是不可外扬的“家丑”。深圳这座城市当初就在争议中诞生,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孕育,社会多元的程度远远走在全国前面,移民文化的特质也让这座城市的居民更有独立之思想、更有参与公共事务之热情。有批评,反而说明这座城市比较成熟、开放。这样的批评,不吝是推动政府改进工作的强大动力。民众一直在期待一个更透明、信息更公开的政府。非常吊诡的是,深圳最近这一系列被舆论“诟病”的事件,恰恰是官方主动发布的,或者积极进行澄清解释。我们应该看到深圳官方主动与公众沟通的诚意,媒体的批评也应该不能仅仅满足于“盖帽子”、“贴标签”的酣畅淋漓,而是要有一种理性参与公共治理的追求。当下中国社会建设,迫切需要形成一种政府与公共舆论有效沟通、互动的局面。因此,批评是好的,但贴标签可以缓行。

责任编辑:张学超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