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江环境治理 上游老矿区艰难转身
2009年07月20日 9:10 3324次浏览 来源: 长沙晚报 分类: 节能减排 作者: 记者:林俊 通讯员:梁斌勋
在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数百米高的山崖上岩石裸露、千疮百孔。彭晗文琰摄影报道
7月20日消息 “衡阳水口山、株洲霞湾港、湘潭竹埠港、郴州采选矿区,是湘江流域四大治污‘主战场’。”日前,记者随“三湘环保世纪行”采访团在湘江中上游流域进行实地调查采访时,湖南省环保厅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作为极具盛名的“有色金属之乡”,湖南有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居全国前3位,其中铅、锌、锑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和冶炼自然成为了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因其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污特点,冶金、化工等企业大多依水而建,也成为湘江治污的重点和难点。虽然矿山可以马上关停整合,但遗留的污染和环境治理赊账太多,使得老矿区“还账”之路异常艰难。
三十六湾乱象初治
7月4日,来到郴州临武县的三十六湾矿区,这里是湘江源头区之一。南岭多金属成矿地带的三十六湾,铅、锌、锡、煤等矿产资源丰富。在2000年前后的10多年里,三十六湾处于掠夺式开采阶段,高峰时期竟聚集了来自九省的10万人在此淘矿,而当时的临武县城只有5.6万人。
在一处峡谷,见到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景象:落差数百米的山崖岩石裸露、千疮百孔,无数被炸毁的采矿选矿废址和索道遍布两岸。曾经,上百家几乎没有任何环保设施的矿企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河流,随意堆放的废石、废砂、废渣经山洪冲刷流入河道,进一步加剧了污染。锌、铅、锡、砷、镉等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的山泉,经三十六湾两江口奔泻至甘溪河,然后汇入湘江一级支流舂陵江。
三十六湾的整治过程是艰难的:2008年前,当地政府下发了数道“金牌令”,但非法采矿选矿屡禁不止,往往是整治队伍前脚刚走,采矿人员后脚就来。据临武县副县长刘帅介绍,从去年开始,当地政府采取“休克”疗法,将三十六湾的矿山全部关停。去年6、7、8三个月,执法部门连续出动上百人的队伍,炸毁非法矿井,封闭非法选矿场。
2008年中期以来,全球矿产资源价格急速回落,为治理创造了难得的良机。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终于使三十六湾清静了下来。眼下,经过整治后的矿山上,除了一些当地村民外,已几乎见不到非法采矿、洗矿者的身影。刘帅告诉记者,正对剩下的16家有证矿山进行整合,整合完成之前矿山将不会重新生产。
不管多难都会继续整治
采访中了解到,湘江流域矿区整治的背后,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压力。“污染大户”往往是当地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临武70%的财政收入靠矿,90%的规模企业在矿,可为了下游人民的饮水安全,不但要关停矿山,还要拿钱出来整治,不堪重负。”临武县县长赵宇坦言,自己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记者了解到,去年关停三十六湾,使临武的财政收入受到巨大影响,为继续整治,从去年到今年6月,县财政又额外支出了1500万元。
“守土有责,临武县已经下定决心:不管多艰难,都要把整治行动继续下去。只要我们这一届(领导班子)坚持下来,下一届就会好过多了。”赵宇说。
562家企业按要求整治到位
去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工作也产生了影响。临武县三十六湾矿区原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因为危机而止步不前,郴州各矿区目前只有北湖区新田岭矿区成功由湖南有色金属集团接管,完成了整合。
“当前矿区的整治、关停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矿产品价格直线下降,企业无利可图。但如果没有后继的措施,随着矿产品价格上涨,污染反弹的威胁非常大。”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文志强担忧地说。
从省人大环资委获悉,2008年6月我省全面启动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行动以来,第一阶段必须整治到位的481家企业和新增的83家整治企业,已有562家按要求关闭、退出、停产到位。
责任编辑:hoping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