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风炉的“土专家”
——记广西自治区职工“百名技术标兵”潘秀启
2011年06月07日 15:7 733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锡 作者: 韦凤明
潘秀启,一位70年代在红水河畔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1992年12月,他年仅21岁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5年3月,他怀着“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干劲,来到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河池鑫华冶炼有限公司(原广西华锡集团河池冶金化工厂),当上了一名鼓风炉冶炼工。
十六年如一日、十六年磨一剑。在鼓风炉工作的16年间,潘秀启从一名普通的一线员工,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到了鼓风炉大班长。十六年的鼓风炉“生涯”练造就了他一身过硬的鼓风炉操作本领,磨炼了他吃苦耐劳、不畏艰险、敢于创新的坚强意志。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鼓风炉先后多次创出了新成绩、新指标、新记录。由于工作能力突出,他先后两次获得了“华锡集团劳动模范”和“模范班组长”称号,4次获得“华锡集团技术标兵称号”,5次获得“华锡集团优秀党员称号”。
2010年,是鑫华公司生存发展的关键之年。对于潘秀启来说,2010也是一个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如何提高和稳定粗合金产量、如何降低鼓风炉丢渣品位并实现长期稳定、如何降低炉窑生产成本”被他定为这一年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为了这三个攻关项目,他几乎每天都“泡”在了炉子上。
严格操作夺高产
2010年,鑫华公司经济承包责任制要求鼓风炉产量从550吨提高到580吨/月。本来一贯靠吃“粗粮杂料”的鼓风炉来说要完成550吨/月已经很“吃力”,如今要提高到580吨/月。作为鼓风炉大班长的潘秀启深深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和挑战。
“稳定操作、稳定配料、稳定渣坝、稳定料面、稳定铅坝、稳定炉况,要想再提高和稳定粗合金产量就必须做好‘六稳定’工作”。大班长潘秀启接到任务之后,就及时向车间和一线员工提出来自己的技术见解。“六稳定”一提出就得到了车间的大力支持,员工觉得切实可行。可是,面对一堆堆成分杂、品位低、杂质多的“粗粮杂料”,面对一组组文化素质不高、操作技术水平不强的“杂牌军”,要做好“六稳定”工作谈何容易。
“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做好任何事,都必须先打好基础”。潘秀启为了让员工做好“六稳定”工作,在第一次炉窑生产动员会上就提出了自己在生产管理上的要求。
接着他又与车间商量立即召开全员民主生活会进行表决,先后通过了大班内制定的《工艺纪律管理制度》、《现场管理制度》、《工资二次分配制度》、《风眼管理奖罚制度》、《水箱管理奖罚制度》、《解决炉顶冒烟奖罚制度》等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他还宣布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制度,确保“六稳定”工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有一次,有位副班长由于不按照配料单进行加料,而被他按制度进行通报批评和进行经济处罚。
还有一次,有一位班长因工作失职,造成炉况恶化,被他按制度撤销班长职务并进行经济处罚……
他就是在这样严格规范管理下,使员工在技术上、操作上和行为上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粗合金产量从550吨/月提高到了600吨以上每月,最高时还达到了700多吨/月,全年共完成粗合金产量7305吨,比责任制超产了315吨。
技术革新优指标
鼓风炉丢渣品位高时可达到10%以上,低时可在3%以下,极为不稳定,历来是鼓风炉生产的“瓶颈”。如何降低鼓风炉丢渣品位在3%以下并实现长期稳定,解决生产“瓶颈”,作为鼓风炉的大班长潘秀启日夜在思考这个问题。
“要控制好适当的焦率、控制好合理的渣型、减少粉料入炉、要想方设法稳定炉况。”为了降低丢渣品位,大班长潘秀启通过认真分析物料成分、分析工艺流程后又向车间提出了很多降低丢渣品位合理化建议。
“合金口不要垫得过高,这样合金会从渣口溢出造成丢渣高,要注意保持合金口与渣口平衡高差;渣型较粘时,会造成合金沉淀分离不好,金属机械丢失较高,此时要加大返渣投入量,尽快改变渣型,减少金属机械丢失……”他还常常利用班前班后会向一线员工讲解在降低丢渣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6月份,为了解决团块难处理造成丢渣品位较高的问题,他连续三天每天在现场蹲守十二个小时以上。通过跟班分析,提出了在制团前先对各种物料淋水湿润,调配好渣型等生产的改进意见,经实施后解决了该问题,丢渣品位一下从5%以上降到4%以下,比考核标准5%低了1个百分点。
7月份,他通过蹲守炉前,发现员工们在投料时没有把各种“粗粮杂料”进行合理搭配好是造成丢渣品位时高时低极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后,他及时在班前会上把问题向员工讲清说明,并要求各类“粗粮杂料”必须做到合理搭配入炉。使鼓风炉丢渣品位一路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从4月份起,连续6个月均低于3%,最低时仅为2.53%,打破了鼓风炉丢渣品位很难降低到3%以下的“魔咒”。全年平均丢渣品位降低到3.04%,比责任制考核5%低了1.96个百分点,可多生产粗合金216吨,为公司创效864万元。
不遗余力降成本
时下,各类物价猛涨,企业的利润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降低生产成本”成为了企业生存的“法则”。鼓风炉作为成本消耗大户,大班长潘秀启寝食难安。
“鼓风炉既是成本消耗大户,要降低生产成本难度可想而知,就目前情况看,靠‘力夺’已经行不通,必须靠‘智取’,要从体力降成本向脑力降成本转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潘秀启对如何降低炉窑生产成本已经成竹在胸。
“一是要减少氧管耗用、二是要降低焦炭耗用、三是要延长一次性开炉时间。”他向车间、向员工提出了3点降低炉窑生产成本的方法。在减少氧管耗用方面,潘秀启要求定量使用,分班组考核,以每耗用一根氧管按50元计,奖、扣在月底绩效工资中兑现。由于触及员工的“利益神经”,此措施一出,氧管耗用立即大幅下降,每月可比少用近100根氧管,直接节约成本5000多元/月。
在降低焦炭耗用方面,潘秀启要求在保证还原气氛不影响炉况的前提下把入炉焦率从14%下调到12.5%,他还经常和车间冶炼技术员不定期抽查实际入炉焦率,发现焦率超过要求及时纠正并加以处罚;他还要求焦炭工从焦粉堆里回收焦丁,把20mm左右的焦丁合理搭配进入炉窑,杜绝浪费,保证焦粉率在10%以下,这样每月可节约焦炭20吨,减少成本开支近3万元,全年节约成本40多万元。
在延长一次性开炉时间方面,据潘秀启计算鼓风炉每开一次炉需要花费成本3万元左右,如果能延长一次性开炉时间,每减少一次开炉就等于减少开支3万元,潘秀启的如意算盘打得叮当响。“尽量避免炉结的生成,是延长一次性开炉时间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每一次交接班时潘秀启都耐心的提醒班组长,“必须杜绝粉料入炉、必须使用干的团块”他还对操作工提出了要求。使鼓风炉一次性开炉时间从原来的20多天/次突破到了35天/次,全年可节约开炉成本近10万元。
经过反复地摸爬滚打和探索测试,潘秀启积累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潘式”操作法,班员们都称他为鼓风炉的“土专家”。今年,他获得了广西区职工“百名技术标兵”称号,并应邀参加了广西区总工会举办的“技术标兵”培训班学习,他笑着说:以后,要从鼓风炉的“土专家”变为“真行家”!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