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如何做到“三个到位”

2011年06月06日 10:23 167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其他舆情   作者:

《传媒》供稿

  新闻是指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报道。无论是何种新闻形式,笔者认为,一篇好新闻应当将新闻真实性与记者能动性进行有机结合,做到认识到位、深入到位、效果到位。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这“三个到位”谈谈心得、体会和看法。

  新闻真实性:认识到位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脱离真实,无论是何种类型和形式的新闻,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都是老生常谈、众所周知的基本理论,然而,在实践中却往往得不到重视。笔者曾经在一份颇有权威的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图片新闻,标题是《汽车进入百姓家》,图片内容是一个人倚着一部小轿车站着。乍看起来觉得这条新闻还不错,不仅反映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还体现了一种消费趋向。但后来偶然一次机会发现原来图片上的这部小轿车是某单位的,连那位倚车而站的人也是单位的司机。之所以出现这样形式看来真实而内容不真实的新闻,笔者以为,这就是认识不到位的问题。内容真实是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现在有一些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往往是先确定主题,确立报道的方针与意图,将报道思想变成框框,然后再到处找例证乱套,这样就容易像前面图片新闻的记者一样犯下内容失实的错误。这样的新闻还有什么价值呢?

  记者是要不断挖掘事实,再发挥能动性;而不是先发挥能动性,再找事例印证,不可本末倒置。鲁迅先生说过:“正因写实,转成新鲜”,笔者对此深有体会。以笔者采写的一篇新闻《五龙乐》为例,大年三十,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上杭县古田镇五龙村,与村民们一起过年,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五龙村村民的心里。近年来,五龙村发生了喜人变化。怎么来体现?俗话说“事因人生,人因事显”。记者从某天上午五龙村农民成立艺术团、村民张唐妹包艾叶粄,到中午村民廖兰芳送农家菜,再到午饭后村民廖林清洁电瓶车,最后回到艺术团成立后村民陈占超的演出等进行一天全程跟踪报道,始终用事实说话,不添加记者的想象和臆造,让人自然深刻感受到五龙“热”,村民更“乐”,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闽西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成就。这篇报道赢就赢在它是真实的,不仅事实性真实,而且过程性真实、即时性真实;正因为真实,才富于感染力。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首先要做到认识到位,这体现在记者做任何采访都必须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地收集材料,不夸大、不歪曲、不疏漏,进行实事求是报道,由受众自己做出判断,这样才能经得起检验,获得受众的认可与支持,新闻报道才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新闻价值:深入到位

  新闻是真实客观的,这里讲的真实客观是相对的。新闻作品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客观的事实总要经过记者的思考和认识反映出来。因此记者的报道及其所产生的新闻作品是主客观的统一体,没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新闻报道便会显得平淡无味,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那么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呢?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也要做到三个到位,即“线”到位、“点”到位、“面”到位。

  首先,谈谈“线”到位。这里的“线”指的是新闻的主题。在新闻写作中,我们既要保证客观真实地报道新闻,又要避免单纯地罗列事实。这就需要确立新闻的主题。一条新闻如果没有主题,就好像断线的珍珠,没有大梁的房屋,不但记者报道时茫然没有头绪,新闻结构松散、凌乱,受众也由于无法获得准确有效的信息而不会对这样的新闻有什么反应。

  如何做到“线”到位?概括说,就是在纷繁的新闻事件中精准抓出最有价值的事实作为新闻的“线”,即主题贯穿新闻的始终。以笔者参与采写的节目《吴伯雄祖地行畅叙“回家的感觉”》为例,这篇长消息的素材是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吴伯雄先生第二次回到祖地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祭祖的全过程。当时发生的新闻事件非常多,记者抓住了吴伯雄先生一连用“回家的感觉”表达再次回到祖地的激动和兴奋心情这一最有价值的事实作为新闻的“线”,围绕这一主题重点将吴伯雄先生面对乡亲们畅叙“回家的感觉”,回到祖地感受“回家的感觉”,亲笔写下“回家的感觉”字幅等事件采编成一条新闻,生动地展现了吴伯雄先生的悠悠故乡情。

  其次,谈谈“点”到位。这里的“点”无论是切入点、连接点还是落脚点等,都要是新闻的“闪光点”。如果一条新闻,通篇都没有“闪光点”,平铺直叙,像在记流水账,就会让人觉得乏味。那么如何做到“点”到位呢?笔者以为,要始终围绕着新闻的“线”,通过一个又一个“闪光点”来采写报道。这些闪光点可以是一个新闻事件,也可以是事件中的一个细节;有时,一滴水也能映出太阳的光辉。而且记者要将自己的倾向性、指导性巧妙地融合在对新闻事实的陈述中,让观点从报道中自然流露,而不是“指点”出来。以笔者采写的节目《福建省关停小火电“第一爆”在我市成功实施》为例,这条长消息围绕福建省关停小火电“第一爆”在龙岩市实施这一事件展开报道。记者通过现场主持、多角度拍摄、背景介绍、采访有关人员等形式真实记录了这一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这么多的素材摆在面前,如何采编出一条好新闻?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它的“闪光点”。在关停小火电这一事件中,那根象征小火电厂的烟囱爆破倒下就是“闪光点”。因此,我把它作为切入点,在新闻一开始就以全方位、多角度的镜头和画面语言将烟囱的爆破倒下多次展现在观众眼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也让观众自然感受到福建省和龙岩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坚决落实“上大压小、节能减排”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在纷繁的新闻事件中如何精准发现“闪光点”呢?笔者一个简单而深切体会是“能触动感动自己的也一定能触动感动别人”。 笔者在实践中也发现,这样的“闪光点”往往需要用细节来刻画,抓住细节,就能写出富有人情味的好新闻来。以笔者的另一篇作品《还将军一个心愿》为例,这篇长消息讲述的是为完成杨成武将军的心愿和嘱托,将军夫人赵志珍大姐专程来到将军的家乡龙岩和长汀走走看看的经过。我全程跟随采访,赵志珍大姐乘坐龙岩直通北京的“海西号”列车时的激动;在杨成武将军牵线建设并亲笔题名的长汀第一所希望小学,赵志珍大姐离开时,一位小学生依依不舍紧紧抱住了她心目中和蔼可亲的赵奶奶;还有临别时赵志珍大姐一直抚摸着校门前的大樟树等细节,都让我深受感动,也当然成为新闻中要重点突出的“闪光点”。通过这一个个“闪光点”,让人不禁深切感受到杨成武将军和夫人心中对家乡、对父老乡亲那份永恒不变的情。

  同时,做到“点”到位,也要与新闻的“面”相结合。这里的“面”主要指的是新闻事件的背景。通过交代背景来表现新闻事实背后的东西,帮助受众理解新闻内容或延伸思路、深化主题,通过背景凸显新闻的全面性、历史纵深感。那么如何做到“面”到位呢?笔者认为,“面”要与“点”、“线”相结合,如果我们把一条新闻的“点”、“线”结构比做一棵树,那么“面”就是这棵树所生长的环境了。什么环境能衬托出这棵树的价值?如果把这棵树放在森林中便显得平凡,但如果把这棵树放在沙漠中,它的价值和震撼力不言而喻。因此,“面”和“点”、“线”配合最好也能如此,最好的“面”是与“点”、“线”形成对比的“面”,用对比衬托;其次是能映衬“点”、“线”的“面”,最差的是“点”、“线”、“面”融成一团,让人无法分清。据笔者了解,2008年8月《江阳新闻》一条新闻,说的是黄岗实验学校把几十名灾区学生接到学校,免费为他们提供食宿和补习条件。文稿开头这样写道:“记者刚走进黄冈学校,只听见空荡荡的校园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后来,编辑改为“眼下正值暑期,正是各学校都在放暑假的时候,黄岗实验学校的校园里却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这一改,用对比的“面”即各学校都在放暑假没上课这一背景来衬托,几十名灾区学生在补习的这条“线”或这个“点”的力度就大大增强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记者应具有社会责任感,无论是事件还是人物类新闻都要尽可能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提炼,与环境形成对比或者用环境衬托,只有这样,新闻的主题才能得到升华,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思考。影响力:效果到位

  笔者认为,效果到位指的是新闻的“天时”、“地利”、“人和”要“三位一体”,“天时”主要指的是新闻的时效性,“地利”主要指的是新闻的现场性,“人和”主要指的是新闻的角度性。首先,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是辩证统一的,新闻快而不真或真而不快,都不能算是一个有价值的新闻。新闻时效性的一大特性是“新”,这一特性决定了对新闻要反应迅速,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要“快”, 快速反应、及时报道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向受众提供多方面最新鲜的信息。对此,新闻界还有一种“抢新闻”的说法,由此可见新闻时效性的重要。现在我们看新闻节目像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新闻》、凤凰卫视的《华文大直播》等,都会发现一个现象,即主持人与记者现场连线,由记者在第一时间对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直播报道,使新闻事件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展开,时效性极强,这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受众对新闻提出的新要求。可以说,新闻的时效性越强,它的价值也就越高。

  其次,新闻的现场性最能体现新闻的“用事实说话”原则。记者在现场目击实录,内容是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因此真实可信。2008年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央视记者任咏蔚、张泉灵等在灾害现场所做的报道,现场感强,生动感人,笔者至今记忆犹新。

  再次,新闻事实是真实的,记者也提炼出了主题,那么怎样表现、从哪个角度表现?这就是新闻的角度性。每一新闻事件都有许多角度,选择一个好角度会使新闻价值成倍增长。以笔者前面所举的新闻专题《五龙乐》为例,围绕五龙村展开的新闻事件有不少,从哪个角度来报道呢?去年12月26日这天,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17周年的日子,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艺术团在古田镇五龙村成立了。记者从这一新闻角度展开报道,真实记录了艺术团员们的演出,体现村民们以独特的方式珍惜着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升华了主题,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角度的选择,同样影响着新闻的品质。因此,记者在报道新闻时,要尽力去探索选取有新意、有特色、最能体现主题的角度,使新闻作品新颖独特,耐人寻味。

  总之,新闻是客观真实的,记者在报道中要把自己的认识、深入和效果三个到位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到新闻报道当中。只有这样,记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新闻的价值。

责任编辑:张学超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