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中国话语权能否迎来转机
2011年05月09日 13:32 5135次浏览 来源: 瞭望 分类: 黑色金属
在铁矿石问题上,不能单从政治角度和民族情绪上看问题,还必须尊重市场规律,适应市场
中国是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和消费国,同时也是铁矿石最大进口国。然而自从2003年加入国际铁矿石谈判以来,这个最大的买家却在资源定价问题上不断丧失话语权。
2010年度中方与全球三大矿商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和力拓的谈判,更以中方被迫默认三大矿商的季度定价要求收场。这一年,进口铁矿石价格持续一路高涨,从年初的90美元/吨左右上扬至年底的超过140美元/吨。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4月29日公布的行业信息显示,今年一季度进口铁矿石17717万吨,进口到岸价平均156.62美元/吨,同比上涨60.31美元/吨,涨幅62.62%。
在成本上升的压力下,一季度纳入协会统计的77户大中型企业产品销售利润率只有2.91%,比全国工业行业平均销售利润率6.2%低3.29个百分点。而三大矿商其中任何一家的利润都超过了中国钢铁行业利润的总和。
根据铁矿石指数机构普氏能源的数据,今年二季度澳矿协议价(离岸)还将环比上涨25.1%,品位为62%的皮尔巴拉粉矿将上涨到171.35美元/干吨;58%的杨迪粉矿将上涨到160.30美元/干吨;巴西矿价(到岸)环比将上涨16%,品位66%的巴西卡拉加斯矿将上涨到200美元/干吨的历史最高位,涨幅16.4%,品位65%的图巴朗块矿将上涨至194.93美元/干吨。
铁矿石价格“高烧不退”,犹如一道“魔咒”,难以承受铁矿石成本之重的中国钢铁业能否以及如何获得转机?
中国需求
从历史数据来看,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的20多年里,铁矿石的价格基本维持在20多美元/吨的水平,如果考虑到美元贬值的因素,铁矿石实际是贬值的。
但2000年以来,中国需求逐渐增加。2000年中国进口铁矿石7000万吨,2010年超过6亿吨,10年间出现8.6倍的增长。
新华社首席经济分析师陆晓明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分析指出,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旺盛,铁矿石增产速度低于需求增长速度,供不应求成为一个大趋势。等到矿商看清这是一个长期趋势后,就纷纷开始逐步扩产,同时铁矿石的价格也逐渐走高,陆晓明形容矿商是“30年媳妇熬成婆”。
2003年之前,中国进口铁矿石均价基本维持在30美元/吨左右。此后,随着需求的快速增长,价格也急速上升,中国进口铁矿石到岸价至少上涨了5倍。中国需求成了中国钢铁企业的“软肋”。
铁矿石需求的增长,导致了铁矿石出口海运量的大幅增长,从而带动海运费持续攀升。陆晓明指出,近几年海运费上涨和波动也很大,增加了变数。
2002年至今,全球铁矿石增量部分几乎100%来自中国,中国以外的铁矿石需求量基本没有太大变化,涨价因素主要来自中国的需求。今后,国际铁矿石供求局面能否发生改变,使得铁矿石价格走势能够朝着更有利于中国的方向逆转?
来自三大矿商和一些行业分析机构的预测认为,未来几年中国需求仍会保持强劲。他们指出,诸如上海、天津和北京这样的出口导向型城市,钢材使用量已达到韩国等发达国家的高位水平,不过内陆省份的用钢量才刚刚开始攀升,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将需要大量的钢材,并令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保持在高位。
但国内有专家指出,全球铁矿石供不应求的格局已逐步进入尾声,中国铁矿石进口在未来5~10年中可能会出现拐点,因为其一,中国钢铁业超常规增长的时代将会结束;其二,随着废钢利用等技术的发展,中国对铁矿石的依赖将有所缓解;其三,未来大量资金进入铁矿石开采领域,供应会有所增加。
陆晓明认为,这样的判断是中国企业乐见的结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恐怕还不能那么乐观。首先,中国仍处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需求难以下降,产能过剩的矛盾仍很突出;其二,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废钢是炼钢的主要原料,电弧炉产钢量占总产钢量的比例可达60%。而中国由于城市化水平低且炼钢设备以高炉为主,电弧炉产钢量占总产钢量的比例不足15%,中国的废钢积蓄量也少,所以铁矿石还是中国钢铁企业最主要的炼钢原料;其三,中国进入海外铁矿石开采领域的企业,目前仍未有一家真正投产;此外,随着印度本国需求的上涨,印度矿对我国的供应和补缺能力也在削弱。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顾问焦玉书也曾指出,对于中国钢铁业而言,海外的权益矿应达到3亿吨,使得国内矿和权益矿总量占消费的70%才能拥有话语权,但中国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海外权益矿仅约1.9亿吨产能,要达到上述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