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污染”背后的冶炼迷途
2011年04月22日 14:53 12858次浏览 来源: 中国企业报 分类: 铅锌资讯
同代技术相争
作为国内铅冶炼工艺的技术开发基地,济源三家企业的竞争,却给其他铅业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迷茫。
“我们选择新工艺考虑的是性价比以及是否适合自己企业的生产现状,金利的侧吹技术、豫光的一步炼铅法以及万洋的三连炉直接炼铅法,都需要实地考察后才能做决定。”专程从陕西赶到济源的汉中锌业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师高文杰说,他这次专程过来考察学习,下一步才决定引进哪种工艺技术。
“最近,来公司考察的同行企业络绎不绝。目前金利已经向2家企业成功转让我们的专利技术,还有7、8家正在洽谈中。”杨华锋说。
金利铅业显得底气十足,杨华锋给记者出示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10年9月16日的工艺鉴定意见书,证明了其技术具有能耗低、环保好、操作简单、劳动条件好、自动化程度高、炉寿长、作业率高的特点,并建议推广应用。目前,金利公司的生产线已经成功运行了1年半左右。
而豫光集团也显得胸有成竹。“是否已经实现工业化生产。要看是否正规立项、是否经过了竣工验收。”孔祥征对本报记者说。
“豫光规模最大,而且也是上市公司,多年来他们研发的很多专利技术一直都走在行业的潮头,也为济源培养了很多技术人才,因此他们的专利技术水平毋庸置疑。”济源市工业与信息化局某官员对记者说。
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造成今日三家企业各起炉灶分头研发的深层次原因,和技术保护存在一定的关系。
“实际上我们的技术,也不太想转让。”杨华锋不经意中说出的一句话,李小兵给出了解释。“万洋原本也没打算自己研发,想直接引进豫光的工艺技术,但豫光不肯对外转让,所以我们才只好自己研发。”
受技术研发所限,济源三家企业的工艺突破均移植于同一技术平台,却又互相之间存在竞争和保护关系,也就造成了这种尴尬的局面。
“这几项技术都属于同一代的,也同样具有很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在经济成本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我们选择独特性的、跟自身操作习惯相似的进行合作。”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廷溪说。
已和金利铅业签完合同并支付专利转让费的湖南华信有色金属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金利的工艺对铅的回收率更高、尾渣铅处理更干净,但炉子使用寿命要低于豫光,只能通过后期冷却设备来延长寿命。两种技术,互有利弊。
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兼专利代理人王柱从三家企业的专利性质上也做了分析:“发明专利审查周期长,获得权利后专利权较为稳定,时间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仅需初步审查,授权后权利并不稳定,时间为10年。另外两者保护的范围也不完全相同,实用新型仅保护针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实用的新技术方案,而发明专利保护了产品、方法或改进型的新技术方案。金利的发明专利,法律上要高于其他两家公司的实用专利。”
2011年,我国又将有92万吨的新建铅冶炼项目正式投产。而“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铅行业排名前10位的企业产量,要占到全国总产量的70%。在未来的铅行业升级转型和产能整合中,如何顺利进行技术升级,赶超国际先进工艺,成为最重要的核心问题。
“竞争,是市场规律,企业之间竞争是一件好事,但要有助于促进整个行业的进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铅锌分会某位专家说。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