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帮扶 危机矿山向下求存

2011年04月02日 9:49 871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埋在地底的希望
  6年之后的今天,黄沙坪矿当日的萧条之态似乎有所缓解,危机暂时远去——新探明的资源储量开采年限达到了62年。相距不远的宝山矿城关镇也不再是那个每天只供两小时水的贫民区,在最新的资产评估中,这座矿山的价值已经超过10亿元人民币。“在2005年时,我们作价500万都没人敢买我们。”廖廷德笑称。
  让这些矿山脱离险境的,是国土资源部自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国土资源部一共在全国选择了230个试点矿山,按中央财政及企业投资1:1的方式投入勘探资金,共同寻找新矿。黄沙坪矿和宝山矿正好位列230座矿山试点名单之中。
  “中央投资了1435万元,我们自己又投资了7600多万,因此而新发现的矿藏,潜在经济价值达到了412亿。”黄沙坪矿业分公司总经理何亚文显然对此非常满意。
  资源枯竭的矿山很多时候并不是没有资源,新的矿脉往往就在距离老矿井不远的地下深处。在2003年的那场大调查中,国土资源部最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几乎全部矿山的开采深度都不到1000米,而开采深度不到500米的矿山占到了2/3。相比之下,加拿大的金属矿藏平均开采深度在2400米左右,而南非金矿最大开采深度达5000米。
  “与世界矿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中型矿山的开采深度和勘查深度相对较浅,矿山深部仍有很大的找矿空间。”这是调查小组最后得出的结论,也成为一些危机矿山的最后生机。
  以宝山矿为例,这座矿山从1966年建矿,直到1995年的29年时间里都是以露天开采为主,1995年之后,也只是顺着裸露出地表的矿脉,顺藤摸瓜进行浅层的井下作业。黄沙坪矿的作业,也仅是在浅层开采。
  老矿山延续生命的希望找到了,但单靠企业自身,能自救吗?
  陷入危机中的老矿山也曾奋力挣扎。在2003年之前宝山矿就在其老矿区周边及地下,申请了三个探矿权,投入了有限的资金,希望解除矿山资源枯竭的窘境。但种种努力并没有避免企业在2007年的破产。

  矿业体制亟待改革
  没有成熟的探矿理论经验,没有精湛的探矿技术,以及大笔探矿资金的投入,那深埋地底的矿脉,根本无处觅其踪迹。
  “国内矿山探矿能力非常薄弱,”叶天竺说,“这与自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地矿体制有关——勘探与开采分离。”
  理论上,一般的矿山企业,只有开采的技术。中国矿产勘探的尖端技术力量,都集中在各地的地质勘察院里。不过,受矿产体制改革的限制,这些技术力量却很难高效率地发挥其作用。
  “这些勘探院基本都是事业单位,每年的营收大部分都要上缴国家,从利益刺激角度来讲,他们主动去勘探的动力不大。”国土资源部地勘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程利伟说。在过去的体制下,这些勘探院往往由国家下达任务,拨划资金,完成勘探后将成果交给国家,由国家再对新探明的矿产资源进行投资,或指定矿山企业开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矿业市场化改革成为新思路,中央财政划拨用于矿产资源勘探的资金急剧下降。
  但矿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却一直没有取得关键性的突破。
  在叶天竺眼中,采取实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这样的“举国体制”,实在是被逼无奈。“我也知道市场经济是块宝,但我们国家的矿山根本没能力去自行勘探,其中一些甚至连请高质量的勘探队来勘探的钱都没有。”
  通过“危机矿山”项目摆脱困境的各个矿山,显然对这样的工程意犹未尽。“我们希望国家在黄沙坪,尽快启动"危机矿山"二期计划。”何亚文说。他的愿望也几乎是包括宝山在内全国诸多矿山的愿望。
  根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涉及18种重要矿种的矿山在全国一共有3407座,其中达到了大型和中型以上的矿山大概有1860座,其中主要成分是国有的占到了1368座。不过,“危机矿山”项目一期试点,却仅仅只有230个。
  “很多人也来问我们,会不会有下一期的专项计划。”叶天竺说。这个问题目前尚未有答案。但引入社会力量进入矿产勘探领域,加快矿业体制改革的思路却已提出多年。
  “为什么矿山要发生危机呢?这是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过渡时期的一种产物。中国的矿业体制要走集约化的道路,中国的矿业体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我想整个体制也要改变。”叶天竺表示。

[1] [2]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