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九旬翁40年耗资200万研究电池回收

2011年03月18日 10:40 543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重庆九旬翁40年研究电池回收 已耗资200万

40余年来一直坚持废旧蓄电池循环利用新工艺研究的苏文峰老人

  3月18日消息 南岸区95岁的苏文峰老人花40余年时间,在自己筹办的实验室里进行3000余次试验后,终于研究出废旧蓄电池循环利用的新工艺,共耗资200余万元。目前,该技术已通过国家专利局初审,可证书却迟迟没有下来。看着老父亲急切地盼望着技术能得到肯定,他远在香港的女儿也专程赶回老家,欲帮老父完成心愿。昨日,苏文峰老人表示,希望重庆的专家、教授能对他的环保技术进行论证。


  49年前论文勾起研究兴趣
  苏文峰老人住在南坪泰正花园一套500平方米的商品房里,生活富足。上世纪30年代,苏文峰抗战时从河南来渝定居。解放后,苏文峰在渝中区一家蓄电池厂任职。从那时开始,苏文峰就与蓄电池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所谓的电池厂,其实就是把废旧的蓄电池回收来后,将其焚烧提取里面的铅和其他物质。由于工艺低下,非常污染环境。”苏文峰老人虽然已经95岁了,但思路依然清晰,显得十分干练。老人告诉记者,1962年,他看到了《上海市电机工程学会论文选集》里的一篇关于蓄电池的论文后,萌生了研究新式蓄电池循环利用技术的想法,希望能依靠自己的研究成果减少污染,提高效率。


  春节不回家泡在实验室
  蓄电池的循环利用,就是围绕如何从废旧蓄电池中提取出可以再次使用的铅。
  苏文峰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一边用蓄电池做试验,一边买来大量书籍研究。光专业书籍,就堆了一大屋子。经过研究,父亲向厂领导提出,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提铅工艺,不过却被当时的厂领导拒绝了。父亲一气之下离开了工厂,并在1991年自己办了一家蓄电池厂。
  “这家工厂的大部分利润都被我投到了试验中。”苏文峰告诉记者,蓄电池提取铅的试验,小的可以在家里做,可大的只能在实验室里做。为此,他于2000年专门在南岸区七公里租下一栋厂房,买来试验设备,将其改造成了实验室。
  “自从有了实验室,父亲便天天泡在里面,就连睡觉也在实验室里。”说起父亲,已在香港定居并从事医师职业的小女儿苏苹有点抱怨。她告诉记者,父亲很少回家,就连被家人拖回家后,他也会在第二天早上又早早跑回实验室,甚至春节时,父亲也呆在实验室。直到去年,父亲才将实验室关闭。


  耗资200万搞研究家人不解
  苏文峰老人说,经过3000余次试验,他终于从这些废旧蓄电池里,提取到了高纯度的铅。
  “40多年里,父亲至少将200多万元的存款用在了这项研究上,近10来年时间是花钱最多的时候。”苏苹说,这些钱大多投在了设备、房租、原材料、废蓄电池的购买上,其中租厂房一年的租金就是16万元,而其中一个产自台湾、由4个不锈钢桶组成的反应设备,就高达近20万元。对于父亲的做法,她和哥哥、姐姐等6名家人全都不理解:父亲完全可以用这些钱去世界各地旅游并安度晚年,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累?不过,对于儿女们的不理解和抱怨,苏文峰只是一笑了之。
  苏文峰老人说,他将所研究的蓄电池循环利用技术,取名为“废铅蓄电池酸式湿法处理工艺”,如今该技术已经成熟,提炼纯度铅的效率可以达到97%。


  女儿回渝欲助父亲完成心望
  据了解,苏文峰曾专程去过北京,向当地蓄电池厂技术人员展示过该技术,在得到技术人员首肯后,苏文峰也曾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过发明专利。目前,他虽然已接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初审的通知,可认证书却迟迟没有下来。眼看自己已近期颐之年,苏文峰很是着急。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自己40多年的研究成果,能得到社会认可并服务大众。
  专程从香港赶回重庆的苏苹昨日也希望重庆的专家、教授能对父亲研究的技术进行论证,以确定该技术的可行性,帮父亲完成夙愿。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