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再生有色金属资源保障力度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访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进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坤洪

2011年03月08日 11:18 261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2011年两会记者刘京青报道   作者: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已经成为缓解我国有色金属供需紧张矛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保护环境和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战略性产业。参加今年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清远市进田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赖坤洪提出,要加大再生有色金属资源保障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他告诉记者,再生有色金属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优势,与利用原生矿产资源相比,“十一五”期间,相当于节能6369万吨标煤,节水32.3亿立方米,减少固废排放46.1亿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9万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直接推动了有色金属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和循环经济发展,利用再生有色金属已经成为有色金属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结构性措施。
  据介绍,为推进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健康发展,2011年1月24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加快了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升级的步伐。
  赖坤洪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长率达12.6%,2010年全年再生有色金属产量775万吨,再生金属已经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缓解了中国有色行业原生资源不足的矛盾,促进了有色行业的节能减排。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废旧资源积蓄量会日益增多,因很多应用领域已进入资源循环的大周期,汽车、家电、电脑、手机每年的淘汰量相当大,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同时,电力、电缆、机电设备、电子、通讯、交通、建筑、装修业产生的再生有色金属资源也与日俱增,这些均为我国开发利用再生有色金属资源提供了雄厚基础。
  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潜力巨大,但行业发展存在不少问题。赖坤洪指出,一是进口废有色金属原料政策法规不利。国际废金属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中国进口废金属需缴纳17%增值税,而其他主要废金属进口国家进口废铜只有5%税负,进口废铝零税负,中国企业在国际废金属市场与其他国家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同时国内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利用率低,资源流失严重。二是资源综合利用率、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较低。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特点,大多数是民营中小型企业,缺乏转变发展方式的人才、技术、资金等条件。难以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支持产权保护等方面的系统工程。而且再生有色金属资源回收缺乏专业化,经常只回收一两种有价金属就再次废弃,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三是抗风险能力弱。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抗政策调整风险能力弱。特别是由于有色金属价值较高、政策调整没有缓冲期、废金属种类多成分复杂难以准确界定,等原因,政策调整往往给行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出现停滞。汇率波动对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近几年,很少出现的废金属价格国内外倒挂现象逐渐增多,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小困难。
  为此,他建议;
  一、长期坚持宣传废旧金属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建立全民循环经济理念。加强企业对废旧金属循环利用重要性的认识,把废旧金属循环利用看作是资源供应的重要来源,进一步提高全民对废旧金属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制定更加优惠的财税政策、投融资、土地使用等扶持政策。对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继续给予增值税减免返还政策。建立完善再生有色金属行业投融资平台,引导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三、制定鼓励废金属进口、回收、利用等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废金属分类种类,完善和统一废金属进口监管机制,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进口成本。对废有色金属进口给予一定幅度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提高企业在国际废金属市场竞争力。
  四、完善“圈区管理”,加大扶持力度。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处理了中国50%的进口废金属量,在园区集中对进口废电机、废电线电缆、废五金电器进行拆解、深加工,专业化程度比较强、有利于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和废物的集中处理。建议继续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矿产试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等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利用高效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
  五、鼓励淘汰落后、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调整再生有色金属行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制定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的配套政策;加大在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中再生金属技术研发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大型企业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并在人才培养、科研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制定行业技术设备创新目录,同时制定淘汰类设备目录,并限期淘汰,引导技术创新方向。

责任编辑:木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