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响“稀土保卫战” 设国家级“特区”

2011年02月14日 9:5 812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127266009

  新闻背景
  稀土:蕴藏在少数国家的“工业维生素”
  现有勘探表明,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稀土资源,但主要集中在几个国家和地区。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2009年世界稀土资源蕴藏量约9850万吨,其中,中国占36.5%,独联体国家占19.3%,美国占13.2%,澳大利亚占5.5%,印度占3.1%,其他国家和地区占22.3%。
  中国稀土储量曾占全球储量的约90%。从1958年开始,中国开采稀土资源,50多年来,为其他国家供应了大量稀土资源,国内稀土储量急剧减少。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稀土资源出口量增长了10倍,中国稀土资源出口量已占世界稀土资源出口总量的90%以上。《上海证券报》2010年10月援引商务部官员介绍的数据显示,过去13年来,中国稀土资源储量占全球已探明稀土资源总储量的比重已从43%降至30%,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中国稀土资源仅能维持未来15至20年的需求。
  美国的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为保护稀土资源,美国在1997年就封存了国内最大的已探明稀土储量达430万吨的芒廷帕斯矿。
  日本没有稀土资源,却是储备稀土资源最多的国家。《日本时报》网站2010年10月援引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数据显示,日本90%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

  稀土:二十一世纪的“黄金”
  目前,全球已探明稀土资源不到一亿吨,是既稀缺又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曾任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的熊家齐2010年3月1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几乎没有人不承认稀土在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能源与自动化融化,21世纪会成为产业大革命的世纪。”
  稀土材料的用途非常广泛而重要。2010年4月,湖南稀土金属材料研究院院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稀土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形成上千亿元的产业。因此,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稀土资源在诸多产业均有广泛应用,不仅在高科技产业,而且手机、电脑硬盘、显示器等大量生活日用品的生产都离不开稀土。因此,稀土又被称为货真价实的“21世纪黄金”。
  2009年岁末,美国波音787梦幻客机试飞成功。其主要结构由碳纤维合成材料与钛材料制成,在远航时能节省20%的燃料,排放的温室气体也更少。这款飞机采用的新型材料与稀土、有色金属等原材料有关。美国以低廉的价格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这些原材料,再用这些原材料制成新型材料,组装成性能更好的飞机,并以很高价格卖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
  作为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以稀土功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行业成为备受市场瞩目的蓝海。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三大领域,稀土功能材料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稀土永磁、发光、催化、储氢、抛光材料等等,将成为未来新材料领域的明星。关于稀土资源的重要性,邓小平1992年南巡期间曾形象地比喻“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稀土:开发伴随环境污染
  在相当长时期,我国稀土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一些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例如,池浸工艺每开采一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矿,每年造成1200立方米的水土流失。
  一年多前,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发表题为《有利于地球的元素被毁灭性开采》的文章写道,当代最绿色环保的一些科技从电动汽车到节能灯泡到大型风力发电机都依赖一组特殊的物质才能存在,它们被统称为稀土元素,这些元素几乎完全产自中国。稀土元素中的镝和铽非常紧缺,因为它们是绿色能源产品的魔法配料。极少量的镝能够使电机中的磁铁变轻90%,铽则可以使灯泡节能80%。世界上99%的镝和铽产自中国,而中国的产量大部分产自广东省北部和邻省江西的约200个矿山。开采稀土资源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文章介绍说,古云村,一个位于中国东南部的小村落,茂密的竹林和香蕉林中,环境破坏的痕迹清晰可见,棕红色板结泥土已经龟裂,山谷下的土地寸草不生,那里曾经生长着青翠的水稻。用来提取稀土元素的酸性物质最终进入溪涧和河流,破坏稻田和渔场,污染水源。这可能就是美国封存本国稀土矿而从中国进口稀土的主要原因。

[1] [2]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