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环保”IT业该给社会责任怎样的交代?

2011年02月11日 13:35 831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节能减排

 


  IT业环境代价之困
  “一些国际知名IT企业,笑脸上翘的两端(利润丰富的前端设计和后端营销)在国外,中间厚重的下弧(利润微薄但污染严重)留给中国。知名IT品牌企业在中国市场获得大量低价产品后,将环境代价全部抛给了当地。”
  “现行IT产品的全球生产和采购对环境和社区带来了危害。中国大量出口廉价的IT产品,但污泥浊水扔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一种全球生产和采购是不可持续的。”马军表示。
  马军做了个形象的比喻:“一些国际知名IT企业,笑脸上翘的两端(利润丰富的前端设计和后端营销)在国外,中间厚重的下弧(利润微薄但污染严重)留给中国。他们在中国市场获得大量低价产品后,将环境代价全部抛给了当地。”
  问题一:IT业重金属污染未被重视,致使重金属污染事件接连发生。
  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张立表示,IT产品从生产到报废的整个过程,实际上都涉及重金属污染。过去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在我国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近几年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进入了高发期。
  “矿山等多行业涉及到重金属的排放,政府已开始重视,可IT业未被提及。在电子行业内形成的EICC标准,其实并不完善,这个行业标准涉及环境的部分很少。”马军感慨地说道。
  据了解,电子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在多个环节造成重金属污染。而且,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不断加快,形成了大量电子垃圾,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产生了严重污染。IT产业必不可少的电池、电源行业,其生产链条的多个环节涉及铅排放。
  问题二:评价标准不严格,一些国际IT企业国内外两重标准。
  在IT产业实现全球生产和采购的今天,许多品牌的生产依赖外包,特别是一些高污染、高排放、高风险产品的生产,更是被层层外包。如果没有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就会形成变相的污染转移。
  对IT品牌、污染企业、受害者之间的对接调研显示,污染数据库里有很多超标违规记录的企业,背后都出现了一些国际IT品牌的影子,其中不乏像“苹果”这样一直高调宣称“绿色环保”的行业巨头。“苹果”公司的绝大多数零件都是在中国加工,而且都是层层转包出去,对于二级供货商的基本情况更是不了解。
  “2010年6月8日,iPhone4在美国高调发布,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地在中国加工生产的。”马军指出。
  美国“苹果”公司每年营销额高达2000亿美元,在美国的公司以“绿色环保”著称。在“苹果”公司官方网站“苹果与环境”一栏,正中是所谓的“环境足迹”,也列出了碳排放的数据。2010年“苹果”供应商责任报告中以劳工权益为主,并没有提到如何应对重金属污染。其负责人称,美国企业只有设计和营销环节,不做任何生产,所以不存在污染问题。
  以生产电子元器件为主的美国美锐电子为例,根据其发布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年报,在国外的企业排放标准样样达标。而在中国的企业则均达不到排放标准,国内和国外是两重标准。
  问题三:IT企业供应链管理松散,对二级供应商的环境违规现象不知情。
  长期以来,IT企业一直回避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环境管理体系,一些重度污染企业得以借助大型供应商(甚至是上市公司)为国际知名IT企业供应产品。
  许多IT品牌企业明确表示,由于与下级供应商无直接合同关系,他们仅对少数一级供货商有所掌握。但许多高污染、高排放工序被层层转包,一些IT品牌企业并不知道自己庞大复杂的供应链条上究竟都有哪些企业。一家公司甚至表示:我们有5000家供应商,检索起来“太麻烦”。
  调研还发现,部分声称实施了延伸管理的品牌,对其下级供应商出现的环境违规问题竟然毫不了解。如索尼称自己的政策是不但要管理一级供应商,还要管二级供应商。但是由于供应链很复杂,连二级供应商是谁自己都不知道。
  “有的大型IT品牌企业刻意回避NGO提出的质疑,担心加强供应链环境管理,造成成本升高。”马军认为。
  对此,有专家提出疑问:大企业的这种采购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变相鼓励,甚至诱使一些供应商通过降低环境标准以降低成本,去赢得大企业的订单。
  问题四:环境信息没有依法公开,消费者对制造企业污染违规现象不了解。
  相关调研大多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IT业,获取信息对企业应该不存在什么难度。
  马军感慨地说,“调研中,我们用的就是惠普电脑、佳能打印机等产品,这些IT企业从技术上支撑了中国的环境信息的公开,但在利用信息公开推动其完善供应链环境管理时,他们却落后了。”
  其实,地方环保部门已经公布了大量企业的违规记录,但IT业巨头却熟视无睹,不愿利用这些数据对其供应链条进行有效的环境管理。
  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表示,近年来,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与企业没有依法实行信息公开、借此推卸社会责任有很大关系。

[1] [2][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TT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