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茶陵“锡田模式” 促我国地质找矿模式翻新

2011年01月14日 9:41 1284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省地勘局专家在锡田矿区研究勘探开发。

  继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模式”后,我国地质找矿机制又一大创新
  在资源瓶颈约束日益凸现的今天,任何大矿的发现都会令人为之一振!
  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不久前宣布:湖南茶陵锡田地区有色金属勘探取得重大成果,已探获钨锡资源量32万吨,相当于7个大型钨锡矿床规模,潜在经济价值超过300亿元;根据成矿条件预测,该地区还将有40余万吨的钨锡资源远景储量;同时在锡田地区外围还发现了大型矿产地1处、中型矿产地2处。
  这一消息迅即成为全国地质找矿领域关注的焦点。
  不仅仅是因巨大的资源储量,填补了锡田地区钨锡多金属矿空白;更重要的是,与找矿成果共生的找矿新机制,为地质找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一种什么样的找矿新机制能爆发出如此巨大的能量?
  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这一新机制誉为“锡田模式”:公益先行,商业跟进;统一部署,有序推进;矿权整合,地方支持;快速突破,多方共赢。
  湖南省地勘局局长叶爱斌将十分专业的问题向记者简单概括为:以公益性地质调查成果为纽带,拉动商业性地质勘查跟进,形成“多方联动、公商协同”找矿新机制。
  “锡田模式”是继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模式”之后,我国地质找矿机制的又一次创新。中国地质调查局认为,在资源供需日趋紧张的今天,如何创新地质找矿新机制,加快地质找矿步伐,有着非同寻常的指导意义,“锡田模式”将向全国推广!


  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逾千万,在茶陵、攸县、炎陵2000平方公里范围开展地质大调查
  锡田地区位于茶陵县城东南部,地处全国19个重点成矿区带之一的南岭成矿带东部。经多次地质活动,南岭地区具备极为有利的成矿优势,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基地,钨、锡、钼、铋、铅、锌等储量相当丰富。
  然而,相当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阻挡了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数十年来,锡田地区进行过区域地质调查,局部地区进行过矿产勘查,由于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找矿进展缓慢,未有斩获,属于未发现钨锡矿的“找矿空白区”。
  但找矿是一个高风险活。据世界矿产勘查成功率统计分析,找矿成功率一般只有1%左右。
  地质找矿,必须公益先行。
  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区域展开、重点突破”原则,围绕南岭等全国19个重点成矿区带,组织实施矿产资源大调查,南岭地区基础地质找矿工作再次发力。
  2002年,“湖南诸广山——万洋山地区(南岭成矿带一部分)锡铅锌多金属矿评价”项目前期立项工作开始启动,2003年,该项目正式立项。当年,国家地质调查局拨付了60万元经费,让承担勘查任务的湖南省地勘局416队,在茶陵、攸县、炎陵等地2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展开地质大调查。从此锡田地区进入“笼子”,列为重点调查区域。
  至此,这片藏于深闺的广袤山地才迎来一露峥嵘的契机。
  起步之初,谈何容易。
  此前多次勘查资料显示,锡田地区应属于220万年前的印支期花岗岩,成矿概率很小,这一度令416队的技术人员心里没底。关键时刻,416队队长张国华不断给大伙打气:“一定要抓住国家资源大调查这个机遇,搞出名堂!”
  迎难而上, 柳暗花明,锡田地区找矿终于有了新发现:印支期花岗岩只是地面的一层皮,深部则是成矿条件较好的燕山期花岗岩。
  这一发现,突破了对南岭地区传统成矿规律的认识,坚定了各方找矿的信心,也吸引了国家投入的不断增长:2004年,国家投入90万元,2005年投入120万元,2006年投入280万元,2007年投入300万元。
  2007年,“湖南诸广山——万洋山地区锡铅锌多金属矿评价”项目全面完成,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投入1032万元,共探获钨锡资源量25万吨。其中,“锡田矿区锡矿普查”探矿权范围内,探获钨锡资源量5万多吨,具有寻找超大型钨锡多金属矿远景。

 

[1][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TT、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