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核燃料处理技术获重大突破

2011年01月07日 9:0 545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研发的第一座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间试验工厂中核集团四〇四中试工程热调试日前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核燃料闭式循环的目标,同时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铀、钚材料的回收。铀利用率提高60倍。
  中国核工业集团总经理孙勤表示,这次乏燃料后处理工程取得的成功,对我们进一步安全、高效地发展核电,对发展清洁能源起到一个基础性作用。
  这项听起来有点专业的技术叫“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专家介绍,核电站发电,是通过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裂变反应,放出能量。如同火力发电站要不断加煤一样:当核燃料裂变不能维持一定功率时,也需要更换。这些被换下来的核燃料,就叫做乏燃料。通俗地说,乏燃料类似于火力发电站中的“煤渣”,但是它不是真正的“煤渣”,而是可以实现增值的“大宝贝”。因为,燃烧过的核燃料都会留下未燃烬的部分,而核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还会产生新的核燃料。
  中核集团后处理中试工程总工程师王健表示,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核燃料进行后处理,也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化学过程把核电站没燃烧完的核燃料,还有新产生的核燃料提出来,再制成核电所需要的燃料元件。
  此前,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掌握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但对自己的核心技术体系都严格保密。
  在掌握这项技术之前,我国对乏燃料组件也只有一个办法:把乏燃料组件存在特殊的水池里。这种水池的特殊之处在于里面的水经过了特别处理,可以屏蔽核辐射。根据乏燃料组件的不同,水深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而且,乏燃料长期储存的费用也相当高。所以要可持续地发展核电,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就必须突破。


  技术突破历程
  1987年7月,国家计委批准在中核集团四四厂建造我国第一座核电站乏燃料元件后处理中间试验厂。
  2003年9月,试验厂正式接收了我国第一批核电站乏燃料元件。
  2004年10月,后处理设施水线全线贯通,打通了工艺流程。
  2010年3月,首次试验剪切包含5%乏燃料的热组件。
  中核集团后处理中试工程总指挥王俊峰说,现在,经过20多年的科研、反复实验,中核集团终于突破了全套工业技术体系。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