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影响中国钢市走向的十大关键因素
2011年01月06日 14:2 8125次浏览 来源: 综合媒体 分类: 黑色金属
节能减排
核心:8月底全国掀起节能减排风暴,受此影响,9月初钢材价格直线飙升,虽然后期伴同着节能减排力度削弱,钢材价格有所回调,但是“节能减排”俨然已经成为主导9月以后国内钢市起伏的主导因素。
为了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从8月底开始全国掀起减排风暴,国庆节后部分地域政策力度有所减缓,但在10月末11月初部分省市实施新一轮减排调控政策,河北、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市都有限产限电的严厉办法颁布及实施。眼下年底来临,减排的大考期限即将到来,节能之战也进入收官阶段。但依据发改委近期公开的1-10月减排完成情形来看,当前仍处于节能减排一级、二级预警级别的省份其钢产量占全国产量比例较小,所以从11月下旬开始到12月节能减排对钢材行业的影响力度可能有所减缓。
我们预计11月下旬开始产量较9、10月会有微幅恢复,然而由于邻近年底,钢厂冬季检停修比较频繁,因此产量释放力度也不会很大;不过前期产量的降低,在市场上将导致部分产品有不同程度短缺。从钢材价格来看,前钢材期货材价格上涨较强劲,短期面临回落,但考虑到年底“冬储”将拉动需求反弹,再加上钢厂成本支撑,短期内钢材价格仍可能有上升态势,但总的来说,需求较为疲弱,产量在政策力度有所放松的情形下可能微幅恢复,所以近钢材期货材价格上涨空间有限。
房地产调控
核心:2010年是中国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关键一年,也是钢材价格随着楼市调控起伏最大的一年,钢材价格和楼市调控接洽最紧密的一年。
纵观2010年的楼市,在调控中开局,在调控中收官,就似乎一部冲突感极强的悲喜剧,弥漫着大悲大喜、大起大落。也许对于中国楼市来说,宏观调控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调控的力度、频次、方法,却从来没有像2010年这样严格、这么频繁和这么全面,可以说2010年是中国楼市当之无愧的“政策调控年”。
1月10日,国十一条宣布,严厉要求二套房贷款首付不得低于40%,加大房地产贷款窗口引导。当时,众多业内人士在预测2010年的楼市时,均表示应当是平稳发展的一年。然而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7%的数字一经公开,全国震动。3月5日,温总理总理在两会期间发表声明,要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上涨趋势头;3月10日,领土资源部颁布19条土地调控政策;3月18日,国资委责令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15天退出房地产业务,国家调控楼市的决心初见端倪。
尽管国家调控重拳一拳重过一拳,但是中国楼市却依旧一路飙升。4月17日“新国十条”颁布,要求二套房贷首付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部分地域甚至停发三套房贷,外地购房也受到限制。
持续几记重拳,无疑给了疯狂的楼市当头棒喝。随后中国楼市进入将近三个月的观望期。
安静并没有延续太久,经历了3个月的蛰伏,8月全国楼市再次开始呈现小牛市行情,9月以后的楼市更是达到近似疯狂的地步。许多购房者又开始在清晨排队等待,不少楼盘甚至以“日光”速度销售,多年不见的“金九银十”在2010年显得成色分外的足。
疯狂的楼市再次迎来政策的强力压制,为遏制高房价政府似乎已经“不惜一切代价”。9月29日的“国五条”拉开了今年二次调控的序幕,除二套房贷继续严厉执行“新国十条”之外,首套房贷不分规模均要求首付不得低于30%,三套房和外地购房也普遍停发房贷,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甚至将限定家庭购房套数等,其中十余个城市颁布了“限购令”,调控力度之大甚至比号称“史上最严格”的“新国十条”还要严格。
同时加息、提高存款预备金率等政策也陆续颁布。
伴同着一波一波的楼市行情,对钢材行业冲击最大,几乎在每次房价涨跌之后,钢材价格都能迅速反映出来,4月17日“新国十条”颁布,第二天期货就全线变绿,现货市场也紧跟其后,迅速走弱,培养了4月下旬连续将近10天左右的市场连续萎靡。8月全国楼市在经历三个月蛰伏以后,需求集中释放,楼市价格随之拉升,钢材价格也紧跟其后迅速拉高,金九提前浮现,但是在九月楼市价格疯狂之后,国家在十一前两天再次颁布重拳压制楼市,随之钢材价格就迅速回调,造成所谓的“银十不银”。由此可以看出,钢价的涨跌起伏和楼市价格接洽是如此的紧密。套用一句俗话“楼市涨了,钢材价格你能不涨吗,楼市跌了,钢材价格你还敢涨吗”!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