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严管与科技引领:锰三角实现转型发展
2010年12月03日 15:26 5333次浏览 来源: 新华网 分类: 稀土 作者: 杨希伟 梁鹏
12月3日消息 记者近日在湘黔渝三省市交界的锰三角地区调研发现,曾因粗放式发展导致严重污染、引发当地群众强烈不满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锰三角地区,在各部门近五年的强力整治下,正迎来新生。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这一地区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黑水逐步变清,产业逐步做强做大,锰三角开始步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两个不答应”倒逼发展转型
“靠污染环境换来一时的增长,上级党委政府不答应,人民群众也不答应。”时任湖南省花垣县县委书记、现湘西州扶贫办主任宛庆丰对此感慨万分。湖南、贵州、重庆交界处的三个穷县,从10年前竞相开始了一场狂飙突进式的锰产业开发竞赛,“猛发财、发锰财”,一时的快速增长却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造成了群众的强烈不满。
花垣县县长麻超说,发展方式落后是造成锰污染的根本原因,不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锰污染治理成果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工业经济必将走入“死胡同”,永远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2005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先后为电解锰加工企业争取技改资金2亿多元,县财政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投入8500万元投入企业用于治理污染,节水、节能、降耗等新工艺在企业广泛应用,每吨电解锰废水排放由35吨减少到3吨,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38%,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提高至90%,SO2消减率43%,COD消减率达53%。
重庆市秀山县通过反思过去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来的虚假繁荣,确立了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协调双赢的理念,着手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完成锰污染整治任务是对地方党委、政府执政能力的检验,是对是否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检验,是维护一方稳定、构建一方和谐的重大事项。”秀山县书记张泽州表示。
从环保严管重罚到环保增效
锰三角环保风暴开始后,环保部门严格执法,一系列的严管重罚措施有力约束了企业的环保行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有效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准,加快了产业升级步伐。
记者近日湖南省花垣县东方锰业集团生产厂区的监控室看到,污水排放24小时监控系统正实时监控企业排污口的污水排放,各项数据实时显示并将数据传输至环保部门。目前,整个锰三角地区的四十二家电解锰企业,都安装有同样的在线监控系统。在重庆市秀山县,每家电解锰企业都有一套系统的环保配套设施,含铬废水中的六价铬被提取,交由环保部门集中处理,含锰废水也被回收循环利用,多数企业达到了废水零排放。
“严格执法是规范企业行为的基本手段,我们通过切实履行职责,真正树立了环保威信。”秀山县环保局副局长徐伟说,只要发现取样有超标,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企业都要进行行政处罚,严重者必须停产,而电解锰企业停产一次再启动的损失至少几十万元;当发现水体超标而找不到“债主”时,实行“连坐”式的流域内企业全部停产,逐个验收的方式进行整治。2007年以来,这种“连坐”式的整治已经实行了3次,最长时间达一个月。这种严厉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形成了企业间互相监督、高度重视环保的良好局面。
“2005年8月起,环保部门强制要求我们进行整治,不整改就关闭,政府与企业开始进入‘被动整改阶段’。”重庆武陵锰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杨绍泽告诉记者,治理初期我们这些电解锰生产企业还是有抵触情绪的,“但现在我们才真正意识到,环保和生产并不矛盾,环保生产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而且能够提高企业效益。”在2005年至2009年的整改中,公司污染治理方面的投入达3300万元,但尝到的“甜头”也越来越大。如电耗方面,从每吨耗电8000度降到6700度;过去处理1吨废水的成本二三十元,现在基本是零成本处理,原因在于回收了废水中的锰,抵消了治污成本。
“作为一个加工企业,能有10%的投资回报率就不错了,但现在我们却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回报率,都是得益于技术进步和保护环境。”杨绍泽说,2005年公司生产电解锰2.8万吨,净利润只有800万元;到2009年,公司电解锰产量3.2万吨,净利润已上升到5000万元,这就是从“处理性环保”到“生产性环保”的巨大效益。
环保与科技共同引领产业转型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锰三角地区更加注重以科技引领带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2008年1月,环境保护部与科技部联合启动了“锰三角”环境评估及跨界环境污染防治综合对策项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积极进行电解锰清洁生产技术研究开发,积极参与环保部重点工作“锰三角”地区锰污染整治,确定了电解锰行业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路线,重点研发了四项关键清洁生产技术并与武陵锰业、东锰集团等企业密切合作。
花垣县还探索以环境容量为调控手段,促使产业整合、避免多头污染。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个县不再对各家企业新批建设锰渣场,而是组建边城矿业集团,集中建设锰渣场以解决目前各企业分散堆放锰渣既不经济又不环保的局面,并逐步将散、弱、小的矿山开采企业归集到集团公司名下,促进产业整合和环保集中治理。
锰渣和阳极泥处理是世界难题。从福建引进的三和锰业公司,是松桃县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单位,总经理助理王永红介绍说,他们和南开大学合作,已在实验室研制成功利用锰渣生产新型装饰材料、利用阳极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实用技术,目前正在中试。这项技术的成功对处理消化废渣废料的占地和污染,以及降本增效将有着巨大作用。
徐伟说,技术进步对整个行业的节能减排增效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现在平均每吨电解锰的生产成本下降了1000元左右。生产1吨电解锰,用水从以前的20吨降到了3吨;电耗从原来8000多度,降到了6000多度;以前,8吨矿石提取1吨电解金属锰,现在每8吨矿石能多提取200公斤电解金属锰,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
--“锰三角”环境综合整治为区域统筹发展提供启示
锰三角的综合整治过程中,由环保部牵头整体推进,统一标准严格措施,三地之间加强协调联动、互相沟通配合,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而这一点也恰恰是交界区域环境保护的难点所在。
“锰三角的变迁首先得益于国家从宏观战略层面重视这一问题。”武汉大学伍新木教授说,对锰三角区域的环境整治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作出多次重要批示,从国家战略层面有考虑、有部署,强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区域的治理连上台阶。
国家相关部委强势介入和联合行动,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花垣县副县长龙子文说,锰三角地区的污染整治,不仅仅是几家企业、哪一个县的问题,而是需要全行业、整个区域的联动,尤其是涉及三个省市,必须由环保部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协调与指挥,共同行动综合整治,打破行政地域限制。
地方政府责任的落实,也充分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三省市党委、政府领导27次赴现场督察,三县政府建立整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检查制度,合力加大跨界断面的监控力度,并加强了企业、群众、科研院所等社会协动。通过上下互动、区域联动、社会协动,明确了督导、督察、监管和治污责任,形成了目标一致、上下同心、各负其责的良好氛围。锰三角地区三个县市,还主动探索通过集中建设锰渣场、鼓励电解锰企业自建锰粉厂等办法,促进行业整合、减少污染源等。
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在严格的环保治理要求下,加上各级的技术、资金扶持,当地企业实现了从被动治理到主动治理的转变,形成了向环保要效益的共识。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并且形成了武陵锰业、东方锰业等行业龙头企业,企业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实现了转型升级。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