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无法换来技术凸显稀土产业尴尬现状
2010年11月26日 13:49 5067次浏览 来源: 新华网 分类: 稀土 作者: 张云龙 惠小勇 任会斌
11月26日消息 虽然中国的稀土资源输出状况发生了变化——从长期廉价为世界供应绝大部分稀土到加大稀土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但是,中国稀土产业技术落后的现状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今年以来,尽管国外资源吃紧,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却没有外资项目入驻。作为中国唯一一个以稀土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它担负着“资源换技术”的重任。
包头市稀土专家组负责人杨万喜说,中国限制外资直接参与稀土资源开采,但鼓励外资进入稀土应用和深加工领域,试图以资源换技术,但多年来效果并不明显。
多年来,包头稀土高新区保持着约10家中外合资企业的规模,其中包括法国罗地亚、日本昭和电工等国际稀土巨头。但专家表示,这些合资企业并没有引进多少国外先进的技术。比如法国罗地亚公司在包头的工厂,用的是中国的稀土冶炼分离技术,雇的是中国的技术人员,却迟迟不按协议引进下游产品。
“每次与外资企业谈到引进先进技术,他们就沉默了。”杨万喜说。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一些外资企业投资不大,产品档次也不高,除了流失资源,对拉动地方经济、提升技术水平的作用并不大。这些企业在当地大量买入稀土原料和金属,简单加工后便运到国外进行深加工或囤积。
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共有熔炼、制粉、成型、烧结、后加工、表面处理等6道生产工序,日本一些公司在包头的工厂仅加工到第二道就运到日本深加工。包头以中、轻稀土为主,为弥补品种结构,日本等国企业还专门到产中、重稀土的江西等地办厂,以类似的办法获取资源。
近年来,出于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原因,中国加大稀土行业整治力度,限制稀土无序出口,对国际稀土供需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业内人士认为,在国际稀土产业分工中,中国目前扮演的仍是稀土资源输出的角色,虽初步掌握了原料定价权,但在稀土产业发展中仍没有话语权。
目前,中国虽然拥有多项原创的稀土冶炼提纯技术,但稀土功能材料核心专利基本被国外垄断。1985年以来,在中国申请有关的稀土类的专利有4288余项,其中国外企业专利申请2188项,占稀土类专利总量的51%以上。一多半稀土类知识产权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专利壁垒成为中国稀土行业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
杨万喜说,中国稀土分离冶炼生产出上游产品,不仅污染严重,而且附加值很低,而国外从中国购进稀土原料和金属进行深加工后,将功能材料的应用产品卖回中国,价格即实现翻倍。
记者了解到,由于稀土应用关键技术专利绝大部分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掌握,中国稀土企业为发展只得高价购买专利权、生产线,产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永磁之王”钕铁硼是目前磁性最好的材料,2009年中国生产钕铁硼等稀土永磁材料约5.56万吨,在全球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然而,烧结钕铁硼和粘结钕铁硼技术的专利权分别属于日本住友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为对中国实施专利封锁,两家公司达成协议,规定同类产品若进入美国、欧洲和日本,必须同时购买双方专利权,并收取产品销售额的5%作提成。
近年来中国中科三环(28.33,-0.21,-0.74%)、宁波韵升(26.78,-0.15,-0.56%)等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骨干企业为出口产品,分别投入4000万多元购买钕铁硼制造专利权。其他未购买专利权的企业,出口产品受到极大限制,无奈只得以低于市场8%至10%左右的价格销售给中间商。
包头稀土研究院院长赵增祺说,只依赖价格和资源优势,中国稀土的发展之路只会越走越窄。技术环节上的缺失,成为中国由稀土大国向强国跨越的最大障碍。
包头市稀土专家熊家齐说:“制约我国稀土技术研发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基础工业工落后,提供不了先进稳定的装备;稀土应用需求滞后,科研动力不足;科研机构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甚至恶性竞争。”
中国政府前不久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进一步细化了七大新兴产业内容以及产业内涉及的行业,其中稀土首次被列入新材料产业,成为先导产业。
熊家齐说,只有中国的研发水平提高了,才能破除国外的技术壁垒。当前中国需要做好稀土深加工产业规划,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在未来不断鼓励企业研发性能更高的产品。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