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治理赣州样本:推行政府直管
2010年10月19日 8:43 4523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稀土
10月19日消息 从上世纪末开始,中国就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稀土管理模式,但时至今日,稀土治理还在艰难前行。
在中重稀土方面,资源整合走在最前列的无疑是江西赣州,该地被誉为“稀土王国”,拥有我国大部分的中重稀土资源。
赣州市政府控制的赣州市稀土矿业有限公司(以下称“赣稀矿业”)拥有赣州所有稀土资源,通过聘请外部企业,来开采加工稀土资源,所有稀土矿及分离产品都由赣稀矿业进行回收分配。
赣州模式
提起赣州模式,赣州稀土矿业公司副总经理赖兆添很自豪,“它源于龙南模式,是对龙南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赖兆添清楚地记得,1989年10月,在全国第二次稀土工作会议上,“龙南模式”被提出,而在当时,赖兆添正是赣州市龙南县稀土管理部门负责人。
龙南模式诞生于1985年,在此之前,龙南到处都在开采稀土矿,“村村开,乡乡开”,由于滥采乱挖,不仅使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而且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污染,痛定思痛,龙南县着手稀土治理。
“核心思想是五个统一。”赖兆添介绍,龙南县提出“统一规划、统一计划、统一开采、统一销售、统一治理”,每个乡只办一个矿,并使办矿乡镇减少至7家左右,龙南县所有稀土生产经营统一由龙南县稀土工业公司负责。
“肯定存在很多困难。”赖兆添称,由于新的机制打破了过去的利益分配体系,因此遭到不少人的反对,不过由于都是集体资产,“总体还是政府内划拨”。
至1990年后,稀土价格不理想,以及体制问题,稀土工业公司出现亏损,进而进行转制,把生产经营的资产租赁或承包给人,但五个统一没有变,只是方式变为政府聘请外部公司来开发稀土资源。
至20世纪末,赣州稀土陷入困境,现任赣州市总工会副主席的何昌洪从1999年开始主管赣州的稀土工业,据他回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思潮是“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市内稀土开采乱得像一锅粥,“到处在挖矿”。
稀土矿业无序的管理也阻碍了稀土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1999年底,新建的25户稀土分离企业仅存5户,历年累计亏损2亿多元,负债3.5亿元以上,总资产负债率高达196%,“真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吃”。但龙南县稀土一枝独秀,年产值约1.5亿,占全市稀土总产值的75%左右。
2000年,赣州成立南方稀土矿业公司,意欲仿照龙南模式整合赣州稀土,但“效果并不理想”,赖兆添称,由于2000年的稀土环境与1985年时有所不同,“比如2000年主要是民营企业”,以致整合一直不顺。
直至2004年,在南方稀土矿业公司基础上,成立了赣稀矿业,主要是剥离了其中的民营企业股权,赣州稀土治理进入快车道,不过在赖兆添看来,“如果不是南方稀土矿业公司把稀土矿给统起来,就不会有赣州稀土治理的今天”。
据赖兆添介绍,赣州模式在龙南模式的基础,新增了对稀土分离产品的控制,从稀土开采至稀土分离后的产品,赣稀矿业都拥有所有权,外部公司只受托加工,稀土分离后的产品,按照赣州市政府的要求,优惠供给赣州深加工企业。
赣州模式使其控制了境内稀土的开采,并以资源保障来吸引深加工企业,同时赣州市通过开发新工艺,比如“原地取矿”等技术,有效减少了环境问题,企业环境治理费由上世纪90年代6000元/吨的水平,降至如今1000元/吨。
近几年,赣州吸引了中国五矿、中国中化、横店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200强企业进驻,赖兆添介绍2009年稀土总产值约70亿,2010年估计约130亿,占全市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不可复制?
赣州模式自2006年完成以来,吸引了南方众多稀土产区的目光,但却鲜有成功复制者。
“得益于当时政府的强势,以及整合时间较早等因素,赣州市的稀土整合获得成功,但如果放在今天,赣州市的稀土资源也难以整合起来。”何昌洪介绍,近几年,包托广东、福建、广西在内的多个稀土产区负责人,由主要领导带队来学习赣州的整合经验。
中国稀土学会原秘书长王新林表示,各地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争相开发稀土矿,“很多稀土矿所在地是贫困县,开发稀土矿对当地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一些县、乡镇当地政府的经济就得靠稀土矿的开采,巴不得你快点来挖”。
另外,“在一些地方,稀土行业工业总产值太小,懒得管”。何昌洪表示,“有些省份主管有色金属部门仅有三个人,而稀土产业仅占有色工业总产值的3%,根本管不过来,稀土矿采了就采了。”
“整合难度非常大,你要知道这等于是从别人身上挖肉,”稀土整合对于何昌洪来说并不愉快,“当时就有人出价十几万买我一只手。”
“关键还是要重视。”赖兆添认为,地方政府如果能高度重视,再加以适当的办法协调各方利益。
不过,包括赣州晨光在内的多家企业向本报记者表示,其希望开采权回归企业,“源头受限,企业总是不放心的,束缚发展的手脚,建议国家通过严格的门槛来为开采权进行监控”。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