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矿产品及金属市场运行报告
2010年09月07日 13:36 18366次浏览 来源: 商务部外贸司 分类: 锡
2010年上半年我国铅行业运行情况
一、上半年我国铅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一)铅的生产发生结构性变化
今年以来,我国精铅生产保持稳定增长,但结构发生变化,表现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再生铅产量增速加快,比重上升。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上半年我国精铅产量同比增长7.3%,为177.9万吨。和往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相比,今年以来的增速适度。去年发生的“血铅事件”给河南这个重点产铅地区的生产带来巨大压力,企业主动淘汰了烧结机,加上今年以来铅价低迷,精矿紧张,冶炼厂开工率较低,上半年河南地区精铅产量同比下降22.8%。但是,江苏、上海、安徽、山东和湖北等再生铅主产区产量大幅度增长。上半年全国再生铅产量同比增长17%,即增加11万吨,达到62万吨,占同期精铅产量的34.8%,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
(二)精铅消费增速高于生产
因汽车、通讯等领域增速逐步减慢,我国精铅消费增速低于预期,但高于同期生产增速。上半年我国精铅表观消费量为173.8万吨,较去年同期下降近1%,下降的原因在于去年同期进口精铅多,今年精铅进口减少,产量增速减慢。根据对各用铅领域的调研,预计上半年我国实际精铅消费量增幅9%左右,高于生产增速约两个百分点。
(三)进出口平淡
今年以来,国内矿山增产明显,而国际市场精矿供应紧张,加工费持续下降,因此精矿进口减少。据有色协会和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累计生产铅精矿82.1万吨,同比增长55.8%;同期进口铅精矿60.4万吨(实物量),同比减少15.3%。
今年前四个月,我国精铅保持净出口局面。然而,随着国内外铅价比值的提高,融资性需求增加,出口减少,从5月份开始精铅转为净进口。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进口精铅8097吨,同比减少93.6%;出口精铅11395吨,同比增36.4%;净出口精铅3296吨,去年同期为净进口12万吨。
(四)国内外铅价持续下跌
上半年国内外铅价持续下跌,但由于去年同期太低,平均价显著高于去年同期。上半年伦敦金属交易所三月期货收盘价最高为年初的2680美元/吨,最低为6月中旬的1554美元/吨,平均为2110美元/吨,同比上涨58.0%。同期现货平均价为2085美元/吨,同比上涨56.7%。
国内精铅价格与外盘走势基本一致,总体下跌,但跌幅小于外盘。安泰科统计,全国生资市场上半年均价主要在14000~16000元/吨之间运行,平均价格为15568元/吨,同比上涨25.6%。
二、铅市场未来走势分析
(一)精铅产量将继续稳定增长
随着全球锌精矿供应的增加,下半年国际市场铅精矿供应将有所好转,而随着烧结机关闭企业新工艺的运行正常,原生铅产能利用率将有所提高。去年下半年再生铅产量增幅比较大,预计下半年再生铅产量增幅将减小甚至下降,可能抵消原生铅产量的增幅。国家公布淘汰全国精铅落后产能26.6万吨的目标中,大部分已经关闭,对下半年冶炼厂的开工率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因此,预计下半年全国精铅产量将继续保持上半年的增幅,适度增长。
(二)精铅消费增幅有望进一步减慢
二季度,我国汽车库存上升、产销量增长速度放缓的趋势已经形成,预计下半年产销量将进一步减慢,汽车蓄电池对铅的需求有减弱的可能,将压制铅消费的增长。
(三)四季度铅市场逐步活跃
国内铅市场目前供应适度过剩,因为节能减排压力和原料偏紧供应仍有不确定性;预计9-10月份国内铅期货上市,生产企业和贸易商为此有所惜售,市场情绪总体上有助于推高铅价。但是,鉴于宏观环境仍不具备市场单边走势的预期,估计铅价将以波动为主,但将比上半年活跃。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冶炼产能增长过快
2009年我国铅冶炼产能增加49万吨至444.6万吨。根据公开消息统计, 2010年底之前投产的项目超过15个,涉及产能高达77万吨,预计到2010年底我国铅冶炼产能将超过500万吨。
(二)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工作的监督检查
落后生产工艺淘汰步伐缓慢不仅影响我国铅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而且导致我国铅产能规模过大,精矿需求增大,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国外矿山企业有机可乘,极力压低精矿加工费,掠夺我国冶炼企业应有的利润,行业效益低下。国家已经公布了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应该做好该项工作的监督检查,并防止死灰复燃。
责任编辑:nonferrous metals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