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价格“话语权”从稀土开始

2010年09月03日 16:4 521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9月3日消息 第三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刚刚落下帷幕。期间,日方抛出的“稀土问题”再次激起千层浪,有关中国限制稀土出口以及中国话语权问题的讨论一时间甚嚣尘上。许多年来,石油、煤炭、铁矿石等领域里一个奇怪的现象频繁上演:凡是中国处于出口阶段的时候,价格都极为低廉;一旦转为进口,价格则飙升了数十倍。可以说,中国深受大宗商品话语权缺失之害。
  现在,供应世界90%以上市场份额的稀土也许能帮中国摆脱这一恶性循环。无论是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稀土问题,还是推动稀土储备制度,抑或是整顿稀土开采秩序,都是中国为打造稀土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而做的努力。中国最希望通过这一系列努力,能够拥有像中东对石油、澳大利亚对铁矿石那样的绝对控制权。

  美欧日施压“稀土限卖”
  中国下决心收紧稀土配额的信号始于2007年对稀土生产计划由指导性调整为指令性,并开始减少稀土出口。这引起了欧美日的强烈反应,这些国家一直鼓吹“中国稀土三个第一(储量、产量、出口量)”、“全球稀土都在中国”、“中国垄断全球稀土供应”等言论,将中国捧为稀土储藏大国,鼓励中国继续并加大廉价出口趋势。然而,当中国开始限制稀土出口,这些长期以“泥土价格”买进中国稀土的国家,纷纷通过多种渠道向中国表达抗议。
  日本对中国稀土出口配额政策的不满来自于中国将2010年全年稀土出口配额总数降为30,258吨,比2009年的50,145.1吨少了近40%。一些日本媒体称,由于稀土进口价格日益上涨,限制了日本对于计算机零部件、混合动力车及一些需要以稀土为重要原料的产品生产能力。
  而早在今年3月,美国众议员考夫曼(Mike Coffman)称,中国拥有挟制“美国的市场支配力”,呼吁政府向中国表示抗议,并趁稀土价格没有飙升前从中国购买未来5年的稀土储备。6月,欧盟发布一项报告称,由于像稀土这样的原材料“对欧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相关产业因中国稀土出口锐减,“承受的压力将不断加大”。此外,美欧还针对中国限制多种用于生产钢铁和其他产品的稀土材料出口向WTO发起投诉。

  中国稀土限卖行为合理
  中国稀土储量真如外国声称的那样占绝对优势吗?中国各项数据都给出了否定答案,但不为各国接纳。而作为一把外来标尺,美国能源政策分析家哈弗里斯(Marc Humphries)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名为《稀土元素:全球供应链条》的报告,有力的反驳了这些抗议之声。
  7月23日提交的这份报告中有两章以“中国的角色”、“中国在出口政策上的挑战”为标题,详细列出了中国2009年的稀土相关数据:储量为3,600万吨,占世界36%;产量则为12万吨,占世界产量的97%。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2009年的稀土储量为1,300万吨,占世界13%,而产量为零;俄罗斯储量为1,900万吨,占世界19%,产量为零;澳大利亚储量为540万吨,产量为零;印度储量为310万吨,占世界3%,产量为2,700吨,占世界2%。
  如果按人均储量计算,美国和俄罗斯都要高于中国。中国则以全世界1/3的储量生产出占世界97%的稀土,储量和产量出现严重不对称。美国坐拥全球稀土资源的13%,却分文不动,百分之百“依赖”进口。由此可以看出,所谓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引起一些国家稀土供应短缺的说法并不真实。

  应该说,它们短缺的不是稀土,而只是中国生产的廉价稀土。
  对于美欧日的投诉,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表达了坚定的立场,中国的稀土发展战略是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他说,中国的稀土出口既要促进经济,又要考虑保护环境和国家安全等综合因素。在现有条件下,大量提取稀土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损害和破坏,所以中国对稀土的生产、开采和贸易都实行了限制,这样的做法符合世贸组织规则。

  拿回话语权任重道远
  澳大利亚和巴西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掌握着国际铁矿业的价格话语权,而中国作为稀土资源大国,能否获得世界定价权?
  对外经贸大学中美经贸研究中心主任何伟文强调,中国要拿回稀土话语权并不容易。作为稀土大国,中国现在控制稀土出口可能会对发达国家产生一些影响,但面临的复杂现实却不容乐观,距离获得话语权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稀土“大国”如何变成“强国”,高利润应用环节是关键。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并不愿意永远做世界工厂,有原料、有技术、有市场,才能在国际稀土产业享有话语权。目前 ,中国稀土产业的产品深加工和后处理工艺技术水平低,主要生产的是初级产品,低、中附加值的稀土初级产品比重达75%,利润率较低;初级产品竞争过度,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缺少,产品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只针对稀土原材料,但鼓励出口稀土加工成品。”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副司长王彩凤的话道出了国家稀土战略的目的:不再做原料出口国,鼓励国外的稀土深加工企业到中国办厂,从而推动中国稀土深加工技术的发展,谋求产业链话语权。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