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步入高价钾肥时代 海外布局克服“缺钾”症

2010年08月30日 10:6 329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及钢铁资讯

  “我小时候一度很好奇,为什么家里好些化肥的包装袋上均写着'俄罗斯产’、'以色列产’的字样。”
  自小在浙江农村长大、现供职于上海某经济刊物的“80后”青年张志告诉记者,他曾有这样的疑惑。
  在那个年代,“进口”便是优质和稀缺的代名词。年少的张志不解的是:为何家里唯一的“进口货”,竟是“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的肥料?
  后来他才知道,那种印着“某某国”产的肥料叫做钾肥。而且,在中国这个缺钾的农业大国,亿万农民曾一度长时间别无选择地依赖着这种“进口货”。
  他不曾了解到的是,这些“进口货”,每年由中化、中农等少数几家企业负责向外谈判,向内分销。
  一边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一边是长期的进口依赖。中国的“钾肥”地图,描绘得曲曲折折。

  绕不开的中化
  张志父亲所使用的钾肥,经由中化集团进口。1993年4月,中化就获得化肥进口代理经营权,独家代理进口加拿大钾肥产品。
  据记者了解,Potash Corp一直以来通过加拿大钾肥销售联盟——Canpotex向中国出口钾肥,而Canpotex则是通过与中化集团签订销售合同来完成向中国的出口。
  因此,必和必拓收购Potash消息一出,中化集团便获得了最多的关注和联想。
  这家成立近60年的央企,主业分布在农业、能源、化工、地产、金融领域,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投入品(化肥、农药、种子)一体化经营企业、第四大国家石油公司、领先的化工产品综合服务商,并在高端商业地产和非银行金融业务领域有涉足。
  其在境内外设有200多家经营机构,控股“中化国际(600500)”、“中化化肥”和“方兴地产”三家上市企业。20次入围《财富》全球500强,2010年名列第203位。
  在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方面,中化也走在前面,对象正是Potash。
  8月24日,中化集团总经理办公室主任李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化肥业务上市时,Potash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进入,后来又增持了一部分。”
  他认为,此次外界关于中化会否出手的呼声和猜测,可能就是与两者之间的长期合作有关。
  2005年6月,Potash与中化集团旗下子公司中化香港(“中化化肥”的前身)达成战略投资协议,以9700万美元收购后者9.99%的股份;
  2006年初,Potash再度增加1.26亿美元收购10.01%的股权,增持中化化肥至20%。拥有董事会内推荐第二名董事的权利;
  2008年,其再度增持2%,至现有持股比例为22%。中化化肥目前最大的股东则是中化集团,持股53%。
  李强向本报记者表示:“Potash显然看好我们的经营。而且在化肥业务领域,我们的合作也有30多年的历史,时间很长,了解很多。”

  高价钾肥时代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消费钾肥实物量达1000多万吨,是全球最大的钾肥消费国之一,但钾盐资源探明储量只占全球的1.6%。一些地区作物个头小、产量低,“缺钾”乃是重要原因之一。
  国际钾肥资源供应,集中于俄罗斯、白俄罗斯、加拿大、以色列等几国,中国的进口依存度一度超过70%,价格长期被动,受制于人,却必须艰难求解。
  2005年底,中外钾肥谈判正式开篇。跌宕程度,并不亚于铁矿石。
  在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的统一组织下,中国主要化肥企业建立了钾肥进口谈判机制,包括国营和非国营的10多家企业,主要代表为中农、中化和中石油。
  2008年,中海油顶替了中石油的谈判席位。这一年,谈判结果难如人意。
  根据当年达成的进口合同,氯化钾离岸价高达565美元/吨,较上一年上升了400美元,涨幅高达约240%。涨幅之大,远远超过中国另一同样依赖进口的大宗商品铁矿石——后者价格谈判的最高涨幅也不到100%。
  中国市场,由此步入“高价钾肥”时代。
  张志告诉记者,父亲会把碳胺、钾肥、尿素等各取一定的量掺混成一种“复合肥”。而量取钾肥时父亲锱铢必较,每一斤一两都不会浪费。
  “因为这是最贵的肥料,而且一年比一年贵。”他说。
  2009年4月,国外主要供应商之一BPC(白俄罗斯钾肥公司)向中方报价,在565美元/吨的价格基础上,2010年再涨50美元。中方不予接受,双方陷入了僵持。
  数周之内,BPC先坐不出,随即将每吨到岸价下调到430美元、400美元。双方获得一致——如果考虑到50美元/吨的运费,其离岸价已降至350美元,为近年来新低。
  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受金融危机影响,在2008年钾肥进口量已经同比下降44.19%的基础上,2009年,我国钾肥进口量再次下降了60%。
  “在新价格下,中国2010年全年钾肥进口量有望达到400万吨左右的水平,国内需求量可能回升到700万吨。”中金公司的分析师指出。
  国内产能的增加、较大的钾肥库存以及国际市场需求不振,将是中国与国外供应商进行钾肥谈判的筹码。

  克服“缺钾”症
  不过,在这“钾肥”棋局中,中方还在考虑更多的“后招”。
  今年6月30日,白俄罗斯政府第一副总理弗拉基米尔·谢马什科表示,BPC将出售一部分股权,而中国企业最有可能成为股东。除中国公司外,白方没有与任何国家就出售白钾肥公司股权一事进行谈判。
  他透露,白方希望通过出售该公司股权来获得60亿-70亿美元的资金。
  就产业布局而言,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钾盐(肥)行业分会副秘书长亓昭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会对国际上的并购保持关注,但是从自身角度而言,还是要依照国家政策对自产、进口、境外1:1:1进行布局。积极开发新的钾矿资源,保持一定进口,同时又海外开矿。”
  目前,我国国内钾肥产量比较稳定,2009年为312.7万吨,国内自给率已经达到51.3%。
  据中国石油(601857)和化学工业协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王孝峰向记者介绍:“从生产来说,中国主要有两家企业。一是盐湖集团(000578),占据国内80%-90%的生产量,青海国资委、中化分别为第一、第二大股东。另一个是国投为第一大股东的新疆罗布泊钾盐公司,也开始占据一定份额。”
  据了解,2009年,新疆罗布泊120万吨/年硫酸钾项目建成投产,让我国钾肥总产能增至450余万吨。
  目前在建和规划中的钾肥项目还有中信国安(000839)、四川宏峰、亚泰集团(600881)、滨地钾肥等数家公司,累计钾肥年产能800万吨。
  此外,我国目前在老挝投资的4家中国企业中,3家分别为5万吨/年、10万吨/年、12万吨/年的试验工程已开工建设,最终将在10年内,形成600万吨/年的海外权益矿产能。
  “这样的海外布局,相对其他矿产来说,已经走得很快了。”亓昭英说。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