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增长和“中国定价”的扩张 必是大势所趋

2010年08月25日 13:11 942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上周,中国超过了日本,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毋庸赘言,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论,中国还仅仅是日本的十分之一,但是无论怎样都不能改变那些最基本的事实?中国正在变得日益重要,日益富于影响力,在国际经济和贸易当中已经成为了超级巨人。
  不必说,这也让人们再次重视起所谓“中国定价”来?中国巨大的需求已经成为一系列商品与制成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目前,伴随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不断膨胀,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十年当中,中国巨大的经济规模将成为一系列新资产的潜在决定因素。

  中国定价的扩张大势所趋
  中国巨大的需求已经成为一系列商品与制成品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观察中国近期以来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是作为一个外包出口中心兴起的,在他们的影响力之下,从电视机到玩具,一系列产品的价格都被压低了。不过,变成世界工场也有另外一个影响,即使得中国成为了一系列硬资产的价格决定者,从铁矿石到铜都是如此,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所有相关行业甚至国家的命运。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当中,有一种投资策略屡试不爽,即只要中国出售某种制成品,就做空欧美同类企业的股票,因为这些商品的价格注定会下跌,而只要中国消费某种原材料,就买进它们,因为其价格注定会上涨。
  不过,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演变,这一规则已经到了多少需要更新的时候。由于中国国内通货膨胀的抬头和薪资的成长,西方制造商被中国低成本商品随意挤出市场的日子看上去已经快要结束了。
  与此同时,“中国定价”所涵盖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中国的工业机器不但可以决定硬商品的价格,同样影响到了软商品和食品的价格。现在,对于欧美而言,中国的存在很可能是意味着他们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将要上涨,而不是过去那样的下跌。
  展望将来,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到中国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将为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将怎样被感知。在美国国内,我们将愈来愈少地谈论中国的外包工厂,而愈来愈多地谈论中国日益庞大的消费者群体。我们还可以预见,中国的封闭资本市场将变得日益复杂,并逐渐国际化,而他们的企业也将更加急切地到海外去寻找扩张的机会。
  事实上,伴随那些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上市,中国已经在为资本市场行业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了。去年,中国在香港和上海成功地扮演了世界IPO市场领导者的角色,今年,他们显然将重演这一角色?中国农业银行在香港成为了全球史上规模最大的IPO。中国的大银行现在都是全球最大的规模。
  中国的资本市场也是个值得密切关注的地方,资本正在逐步实现国际化。看起来,欧元、黄金,甚至还有上周的韩元,所有这一切的未来和命运会怎样,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北京接下来打算如何安排他们2万4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现在中国仍然严格控制着自己的汇率、利率和跨境资本流动,这就意味着相关政策的任何一点细微变化都可能会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由于这种控制的存在以及机会的相对有限,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大陆的资金是如此急迫地在四处寻找替代投资机会,艺术品、房地产、酒类和古董都被纳入了考虑。
  比如,香港人就已经发现,他们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了大陆资金的一个热门选择,使得当地房地产价格达到了1997年以来所仅见的水平。上周,房地产代理机构Centaline披露的数据再度让人们看清了中国大陆买家的力量?在今年上半年当中,所有新建高档房地产项目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买家都是来自大陆。事实上,这一数据还没有计入通过公司进行的采购,这就意味着实际的比例显然还要来得更高。
  类似的现象在其他的城市其实也有较小规模的出现。伦敦房地产经纪公司Knight Frank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那里每新建十幢房产,就有一处是被来自中国大陆或者香港的买家购买的。
  一些投资需求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在分析这些新的资本流动的时候,有一个因素是值得仔细考虑到,即所谓中国的“灰色收入”,即半合法的收入。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为瑞士信贷所做的一份评估报告,目前在中国有多达1万4000亿美元的非法瞒报收入。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若干重要标准对于中国房地产市场似乎都不适用。不过,这种资金对于国际市场的诸资产门类究竟有怎样的影响,显然就值得仔细考虑了。如果资本永远没有一个真实的价格,又怎么可能指望它会按照理性行事?
  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所谓“中国定价”的扩张现在已经成为了香港政策制定者头疼的问题之一。同样,我们必须明白,中国既然能够让一系列国际价格上涨,他们也就同样能够造成价格下跌。当中国政策陷入低迷,或者是中国经济政策大规模改变,其影响都将是极为深远的。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