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能锁定兆瓦级电池 产业“触角”延伸钒矿
2010年08月17日 8:34 4683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 分类: 稀土
普能无疑是现在最受关注的中国新能源公司之一。
自从2009年1月,成立不到3年的普能收购了世界钒电池老大——加拿大VRB Power Systems公司 (以下称VRB公司)之后,它就成为了电化学储能界的明星。
几乎是一夜之间,普能跃升为全世界储能行业的领袖,拥有了顶尖的专利技术、研发团队、全球性的工程经验和客户,以及离商业化只有一步之遥的可靠产品。
对于VRB公司来说,颇具戏剧意味的则是,被收购事件未满半年,奥巴马政府就推出了绿色能源新政:一套以优先发展清洁能源、应对气候变化为内容的巨额经济刺激计划。而在美国的带动之下,新能源几乎成为所有国家争相发展的战略产业。
不过,与外界想象不同,VRB公司并没有对在“黎明”之前“委身”普能而遗憾万分。至少,在其前任总裁Tim Hennessy看来,两者间的合作到目前为止“都是十分成功的”。
Tim Hennessy现在的身份,是普能公司的总裁,这位资深钒电池技术专家如今更多地致力于电池产品的市场销售。令他感到满意的是,此前并无人知晓的普能,在20个月后拿出了优异的成绩单:加拿大团队的技术+中国团队的制造=产品50%的成本下降。
然而,这样的成绩并未让Tim Hennessy和普能停下前进脚步。“储能的市场很大,需求也非常强烈,但终端的客户只愿意付他们认为合理的成本来换取相应的解决方案。”Tim Hennessy坦言。
因此,整合供应链成为普能眼下实际的选择。Tim Hennessy向记者透露,对上游钒矿资源的纵向整合是首选。
“蛇吞象”之举
作为钒电池的缔造者,日本住友电工(下称SEI)最先完成了商业开发和产品测试,证明其可用于规模储能。但在2003年全球钒价格暴涨10倍之后,因为本身缺乏钒资源,日本政府便取消了对SEI的支持。
于是,加拿大VRB公司成了钒电池“一哥”,可就在其大举推广产品,眼看市场即将打开之际,金融危机爆发了。
2008年底,VRB由于扩张策略过于激进,造成资金链断裂。彼时,适逢金融危机,加拿大国家政策收紧,无法找到有效融资途径的VRB公司选择接受来自中国的普能的收购方案。
在德同资本与德丰杰的帮助下,普能在第一时间递交了收购申请,并从全球12家竞争者中胜出。对于收购的价格,普能不愿多谈,但其并不避讳的是,此番收购性价比颇高。资产收购则包括了VRB公司从事钒电池研究多年来所拥有或控制的所有专利、商标、技术秘密、设备以及绝大部分材料。
“普能的成功在于其最先掌握到了信息。”时至今日,中华新能源动力与储能委员会秘书长夏凡谈起这段业内有名的往事,仍认为此事绝非“幸运”所能概况。
感慨普能出手迅速之余,当时他更担心“蛇吞象”之后的消化能力。中国的无名小辈能否完全征服背景显赫的“异域新娘”?这是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曾困扰着北极光创投的董事总经理邓锋。
今年3月,由北极光主导,红杉资本、德丰杰和德同资本共同参与,为普能提供了2200万美元投资。至此,普能完成三轮,总额高达3200万美元的融资。
“我们很早之前就关注普能了,但是直到它第三轮融资才投。”邓锋坦言,当时对于普能能否很好的整合团队,他仍然感到担心。
邓锋观察了普能一年多,最后决定投资,“除了看到其并未发生动荡,更重要的是认为普能的实施方案可行。”
普能开矿?
现在的普能,是一部24小时运转的机器。
中国和加拿大约14个小时的时差,正好实现了两个团队“两班倒”的工作。加拿大的团队做新技术的Research,然后传给中国团队进行Development。
“我们目前更注重R&D中的D。”Tim Hennessy解释,普能要做的,更多的是把多年的研发理念转化为工业化的产品。
基于这样的营销理念,2009年,普能将VRB的生产工厂转移到了北京郊区的通州,并使泵、散热器、传感器等外围非核心设备国产化。一系列的改变,使得VRB的钒电池技术来到中国后,生产成本已经缩减了近50%。
眼下,对于占地1200平米的通州工厂来说,除了要陆续完成VRB公司之前签订合同的项目执行,也要承担普能新接下的订单的交付。最重要的,它还是测试兆瓦级项目的基地。
实际上,在电网储能方面,除了日本京瓷公司(NGK)的纳硫电池项目,普能是唯一一个有过实践项目操作经验的团队。不过,Tim Hennessy并不隐瞒,普能成熟的产品仍是千瓦级的系统,更多的用于电信行业的备用电源。
严格来讲,从千瓦级过渡到兆瓦级,对于属于液流技术路径的钒电池,称不上是一种技术上的突破,只要通过电解液的容量和电堆的数量合理搭配即可。甚至所有的高校都可以研发出这样的技术,但难点在于把它从产品升级为商品。
对于普能来说,成本的优化也不是容易攻下的山头。尽管,在从电池专利技术到商业产品的这条道路上,VRB公司已经走了10年,投入了近亿美元。
但普能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市场等不了更长的时间。于是,它选择了纵向整合,在上游控制成本。
目前,普能的原材料全部是从国际市场上采购。仅电堆和电解液两项,就约占到总成本的70%左右,关键在于原材料钒。
尽管我国钒资源丰富,但因为在钒电池产品中所占比重过大,几乎所有的厂商都希望能有效地降低钒的投入。
据了解,钒的来源通常可以有两种,直接从矿山提取,或是利用钢铁集团炼钢炼铁的固体钒渣。相比而言,后者从经济性来看,要划算许多。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湖北的一家钒矿公司,曾向普能提出过合作的意向。但Tim Hennessy并未向记者透露更多,他表示提钒涉及知识产权和技术机密,普能到最终是自己生产,还是发展长期的合作伙伴,仍需要时间来做决定。
技术竞争前景未明
“普能的钒电池技术优势很明显,但在规模储能上,每一种技术仍有其发展空间。”夏凡表示。
“很多人认为锂电池应该更多的使用在电动汽车上,但是它在电网上是不是一定没有机会,也很难下断语。”夏凡告诉记者。
他认为,锂电池的优势同样引人注目,其能量密度较高、技术相对成熟。在我国,从事储能电池生产的厂家,多数使用的都是这种技术。因为锂电池具有其他技术望尘莫及的产业链,从资源供应商、电池材料,到下游封装工艺,都有无数公司在做。
相比之下,钠硫电池技术具有效率高、能量密度高的优点,但由于技术门槛较高,日本NGK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商业化钠硫电池产品的供应商。
液流电池中,最被看好的是钒电池,其具有循环寿命长、能量转化效率高、安全环保等突出优点,已成为规模储能领域的重要技术。
上述种种,使得电池市场上,各种技术都有自己的拥护者。
“每种技术都有不同的优势和领域,我们目前在做的,还是坚持质量并耐心的孕育市场。”Tim Hennessy对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