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明确全区稀土资源由包钢集团专营

2010年08月11日 8:57 496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作者:

  此前的5年中,中国连续削减了稀土出口配额,经过中国政府的强力整顿,稀土价格自2009年以来迅速飙升。作为宝贵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全国的稀土整合已不仅仅只是企业间的合纵连横,眼下已经上升到与政府的紧密协作和共同责任机制层面。这反映了国家对稀土资源的控制意愿。把开采经营权集中在龙头企业手中,从近年国家对稀土资源不断地整合来看,这是必然趋势,这将有利于中国稀土资源更长久地开发和利用,这也显示出争夺国际稀土定价权的意图。

  包钢获准专营内蒙古稀土
  8月10日,中国内蒙古包钢稀土(600111)(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包钢稀土)发布公告称,公司大股东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包钢)获准在2010年底前专营内蒙古地区稀土战略资源。
  包钢稀土内部人士称,方案中提到的专营,不单是对区内稀土资源的全面整合,还包括专营终端产品。内蒙古自治区许多以资源为生的中小稀土企业因此将受到影响。业内人士称,“稀土专营”其实在北方市场上早有呈现,现在发布公告,是从政府层面给予“专营”法律化,让包钢稀土对北方市场的控制从一种企业行为上升到政府、国家行为,此种模式或只限于北方,难以在全国推广。

  包钢稀土专营获准
  “要重视内蒙古自治区确定的'稀土专营’政策,领会政策、吃透精神,切实使包钢专项整治行动与整合工作取得实效。”8月3日,包钢总经理李春龙在稀土等矿产开发秩序专项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表示。
  8月10日,包钢稀土对外披露,公司近期获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下发 《关于开展稀土资源开发秩序专项整治的工作方案》。方案明确,到2010年底,在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实现稀土战略资源由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营。
  同日,包钢稀土旗下的内蒙古和发稀土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证实,“方案中提到的专营,不单是专营终端产品,还包括对区内稀土资源的全面整合。”
  在内蒙古,“稀土专营”其实在市场上早有呈现。包头方圆稀土合金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李海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称,在包头的稀土行业,90%以上稀土企业的生产原料和产成品全部由包钢“统购统销”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对公司是重大利好
  内蒙古自治区对辖区内稀土资源开发所进行的专项整治工作,无形中加强了包钢稀土对北方稀土资源的掌控力。“专营”的合法化除能够使国家对白云鄂博这块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区加大控制和整顿外,对于包钢稀土公司本身的经营无疑也是重大利好。
  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包钢稀土拿到国家战略资源专营 “通行证”,尽管是区域性的,但意义重大。“这个专营利好,比业绩大幅增长1000%都要好。它宣告包钢稀土代表国家实施稀土战略的开始。”

  中小企业短期受冲击
  今年底,包钢稀土将在内蒙古自治区实现稀土战略资源专营,这让李海涛所在的企业受到冲击。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稀土专营”肯定对他们会造成一定影响。“今后,我们的原料采购成本会增加,这让下游用户在价格掌控上压力大增。”
  记者了解到,这家年产能力2万多吨产品的民营股份制企业,目前已经在不断开拓原材料渠道,以便缓解“稀土专营”后带来的系列难题。
  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自包钢实行“五统一”政策以后(统一发展规划、统一生产计划、统一产品价格、统一对外销售、统一收款结算),包头已经有超过2/3的“碳酸稀土生产企业”倒闭。
  不过,产业链下游负责分离环节和金属环节的企业没有出现类似的倒闭 潮 。据悉,“分离厂”和“金属厂”生产所需材料除包头之外,还可以从四川、江西等地区获得,因此合规的企业仍拥有较大生存空间。
  另一位稀土企业负责人表示,在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稀土专营,利弊都有。“由包钢稀土实行专营,也算是比较妥当的做法,但宏观政策调控,在开始会对一些小企业产生冲击,从长远看是个好事。”
  李海涛也向记者坦言,这是政策,“由国家出面调控,这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有好处的,只是需要一个过程。”

  稀土整合南北有别
  记者了解到,这种“专营”目前仅限于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稀土重地。“南方市场就不一样,南方稀土矿区分布比较分散,多家企业拥有合法开采矿权证,不可能由哪家企业来实现专营。”中国稀土学会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南方企业主体比较多,不可能形成价格垄断,此外垄断价格也有弊端。”赣州虔东稀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斌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南方走的是既顺应市场,又有政府引导的“中间路线”,与北方走的强势企业的单一路线不一样,这与稀土特点是相符的,因为稀土是由17种元素组成,一家或者几家企业很难完成巨大的研发工作。
  分析人士表示,介于稀土资源的特殊性,要区别于普通市场“垄断”的含义,因为这也反映了国家对稀土资源的控制意愿。把开采经营权集中在少数几个龙头企业手中,从近年国家对稀土资源不断地整合来看,这是必然趋势,必将有利于中国稀土资源更长久的开发和利用。“管理层面也已经考虑到了此种'集中’可能会带来的一些市场隐患,正在包头筹建新的股份制稀土交易新平台,就是为了使稀土价格更加透明化。”

  南方五省区将联手监管稀土矿开发
  中国稀土行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年以来,中央高层已经针对稀土行业整合做出了13次批示。昨日(8月10日),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五省(区)在广东河源签署协议,决定共同对区域内稀土矿产开发采取联合监管行动。
  作为宝贵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全国的稀土大整合已不仅仅只是企业间的合纵连横,眼下已经上升到地方政府的紧密协作和共同责任机制。
  五省区联手打响“保卫战”
  昨日,南方五省区在广东河源举行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启动仪式。在这个仪式上,五省区15市签署了《南方五省区15市稀土开发监管区域联合行动方案》,承诺共同规范我国稀土开发经营秩序,促进我国稀土产业协调发展。
  8月8日,在“中国·包头稀土产业论坛”上,北方“稀土之都”包头透露了正在积极筹建稀土交易中心和稀土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的信息。据悉,该项目还处于最初阶段,正在做科研性报告,并报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审批。该项目计划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先以现货挂牌交易、现货中远期交易、稀土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起步。

  全国稀土整合大幕的揭开,最惹眼的是南北稀土之都包头和赣州。
  8月3日,包钢稀土发布公告称,包钢稀土不但向投资者们揭示了“中国稀土产业南北整合”中所蕴藏着的巨大宝藏,更在市场面前展示了北方巨头“包钢稀土”挥师南下的豪情壮志。该公告表示,包钢稀土将火力聚焦在南方“稀土之都”赣州,拟在赣州的三项投资总额高达2.3亿元。其中,包钢稀土拟以现金方式出资7387.29万元对江西省赣州市信丰新利稀土有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出资8920.78万元与江西省赣州市全南晶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稀土企业;出资6934万元对赣州晨光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投资完成后,包钢稀土将分别持有三家公司的48%、49%、和9.25%的股权。
  在此之间,另一个矿业大企早已在江西等待多时。2008年10月,中国五矿集团旗下的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赣县红金稀土有限公司、定南大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原股东共同发起设立了五矿稀土(赣州)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注册资本达8.37亿元。政策“风起”,该企业恐怕也不会在这场整合大戏中闻风不动。
  此外,江西省最大的工业企业江西铜业(600362)将目标锁定在四川。据了解,四川稀土储量仅次于包头,位居全国第二。全省87%的稀土资源都集中在四川凉山州冕宁县境内。早在2008年6月,江西铜业已经夺得了四川冕宁县牦牛坪采矿权,并于当年8月注册成立四川江铜稀土有限责任公司。

  争夺国际定价权
  在1999年,中央曾策划以南、北为界分别整理稀土两大(南北)集团,从而整合资源。但这一计划最终未能成行。10年过去了,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七大新兴战略产业被列为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这些产业基本都需要稀土资源的支撑,自2000年中国对稀土实施开采配额制度后,稀土产业终于再次成为焦点。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几乎是世界唯一的稀土供应国。在电动车和电池领域领先世界的日本,稀土100%依赖从中国的进口,丰田和日本其他大型汽车生产商正忙于在越南和马来西亚寻找稀土。不过,中国稀土的价钱越卖越“贱”。与1998年相比,中国稀土在出口量增长了10倍,而价格降低了36%。
  此前的5年中,中国连续削减了稀土出口配额,经过中国政府的强力整顿,稀土价格自2009年以来迅速飙升。在目前热烈开幕的稀土大整合中,中国稀土业越来越多显示出争夺国际稀土定价权的意图。
  据了解,我国的轻稀土主要分布于北方,中重稀土分布于南方。相关人士分析,稀土行业的南北大整合除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丰富产品结构的目的外,更多的意义在于整合资源、强化市场定价权。这最终也强化我国在国际上的稀土定价权。
  昨日,南方五省签署联合行动方案,承诺进行联合监管行动。根据方案,联合监管行动落实于企业界即为“探索建立稀土矿产品电子交易统一平台等,增强区域矿产业集聚效应;强化行业自律,形成企业间稀土矿产品联合磋商定价机制和矿产品调配机制”。
  在“探索稀土矿产品交易同意平台”上,北方的包头已先行一步。近日,包头正在积极筹建的稀土交易中心和稀土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被期待建成以后可以形成一个国际市场认可的透明的定价机制。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