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钢、北钢重组“怪胎”
2010年07月09日 9:7 3342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黑色金属 作者: 邓瑶
本钢不愿接手
不止一位本钢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本钢不愿接手北钢,此次重组乃政府意愿。
一位本钢员工抱怨说,“这叫什么事嘛?我们自己的日子都紧巴巴的,再塞一个欠债的主儿。”
据记者了解,本钢管理层并不愿意在此时重组北钢。一位高层甚至无奈地表示,新挂牌的本钢集团“是一个怪胎”,看不到重组协同效应,甚至会阻碍本钢自身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本钢为辽宁省属企业,拥有A股上市公司——本钢板材股份有限公司(000761.SZ)。本钢目前已形成1100万吨的钢铁产能,产品全部为板材,2009年营业收入为386亿元。
本钢不愿接手北钢的一大原因在于,重组之后,本钢不仅要承担北钢淘汰落后产能的重任,还要分担北钢的巨额债务。
另一个原因是,本钢尽管技术先进,还拥有矿山优势,但由于去年板材市场不景气,公司的经营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2009年,本钢的排名还低于北钢四个名次,总营业收入仅列辽宁百强企业第十位。
尽管今年上半年盈利上涨,但钢铁业总体形势仍然不佳,本钢颇有危机感。
实际上,本钢、北钢位于同一地区。在钢铁业重组的大背景下,双方免不了“眉来眼去”。几年前,本钢就试图主动重组北钢,但也像建龙钢铁一样“知难而退”了。
重组方本身发展有困难,被重组方资产状况更差,甚至面临破产边缘,这种组合,被钢铁业内人士戏称为“病人背死人”。
钢铁业咨询机构——我的钢铁网咨询总监徐向春表示,政府不时将一个病危的、弱势的企业,塞给一个稍微强势的企业。但往往重组成功的例子很少,最终结果反而是弱势企业拖垮了强势企业。
重庆钢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重庆钢铁集团规划部一位负责人曾对记者表示,2000年时,原重庆钢铁兼并了负债率高达145%的重庆特钢,至今仍受拖累。
辽宁省的算盘
但地方政府有自己的考虑。
6月8日,在北钢、本钢合并重组大会上,辽宁省政府认为,本钢和北钢产品结构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互补性,合并重组是优势互补,有利于做大做强。通过合并重组,将形成产能2000万吨、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规模。
实际上,北钢被本钢重组后,企业所有权将发生变化。辽宁省政府将由北钢的直接责任人变成间接责任人,从而减轻了自身的担子。
此外,抵御央企和其他钢铁企业的跨地区收购,或在本钢被辽宁省以外的企业重组时提高筹码,是辽宁省打的另一个算盘。
众所周知,鞍钢将重组本钢。
尽管双方签署重组协议多年,且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但鞍钢总经理张晓刚却依旧信心满满,“鞍钢重组本钢是早晚的事情”。
对于双方的重组,辽宁省政府对外也表露出支持的态度。
但一位接近鞍钢的人士告诉本报记者,辽宁省将北钢和本钢捆绑在一起后,“鞍钢高层很不乐意”,认为辽宁省这样做“很不对”。
当本报记者问张晓刚“鞍钢重组本钢后,北钢是否纳入鞍钢”时,张晓刚的态度变得模棱两可。
据上述人士分析,北钢虽然债务高,发展前景受阻,但不能破产,也不能让它死去,将北钢纳入本钢后,意味着鞍钢未来的重组很难摆脱这个包袱,这样,辽宁省政府既增加了谈判筹码,又将球踢给了鞍钢。
此外,北钢被本钢重组后,落后产能如何处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业内人士担心,北钢的落后产能很可能被打着“等量置换”的旗号,转变成新的、更大的产能。
这种担心已经有变成现实的迹象。
随着新本钢的成立,北钢“上大压小”的计划立刻获批。辽宁省发改委公开宣布,北钢将新建两座2850立方米的高炉。同时,拆除现有450立方米以下全部高炉的项目获准开展前期工作。这些项目总投资24亿元,建设工期为两年。
[1] [2]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