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调整出口退税 不代表外贸政策转向

2010年06月25日 9:8 367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贵金属及钢铁资讯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2日下发决定从7月15日起取消部分钢材、有色金属加工材等406个税号的退税率的《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仅两天,业界反应和舆论关注四起。昨日(24日)下午,商务部以答记者问形式再度解释:本次调整是对出口退税率结构微调,主要是为了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不意味着国家外贸政策的转向,不会影响外贸复苏增长势头。


  涉及产品占出口总额仅1%
  商务部财务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中的调整规定,并不意味着国家外贸政策的转向。2010外贸工作主要着力点是“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将是全年工作的重点。取消406个税号产品退税率;同时,控制部分农产品(000061)出口过快增长势头,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相对稳定,不代表外贸政策的“退出”。相信部分企业会克服暂时困难。
  该负责人强调,调整也不会影响外贸复苏增长势头。据统计,本次取消退税的406个税号,仅占海关税号总数的3%左右;2009年上述产品实现出口110亿美元,仅占当年出口总额的1%左右。取消退税政策,短期内可能会对市场产生影响,但应不会造成出口的大幅下滑,不会改变对外贸易发展的大局。
  此外,上述负责人称,调整反而有利于推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取消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体现了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意图,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档次;有利于引导企业提高精深加工程度,促进低碳排放、节能环保产品出口。该负责人还表示,下一步,还将根据外贸出口形势,继续推进完善出口退税率结构,努力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连续稳定,争取为外贸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


  专家:调整力度大于市场接受
  国信证券钢铁有色金属行业首席分析师郑东对记者表示,单凭取消出口退税政策,恐怕很难达到转变方式的效果。
  在郑东看来,转变对外贸方式应本着适应市场的原则。他认为,市场的法则很现实,第一考虑的是赚钱,第二才考虑结构升级。如政策调整力度大于市场进度,招来的后果首先就是市场突然“卡壳”。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缺少的就是低端产品,所以,中国的低端产品该出口时还得出口。
  郑东分析,中国之所以能建立起低端产品链条是由国情决定,目前的比较优势还是低廉的劳动力。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比较优势越来越小,那么下一步企业就会被逼迫着向产品开发升级层面考虑。这次取消出口退税的直接效应就是抬高出口成本,这会逼着企业转变出口策略,要么抬高价格,如果国际市场消化不了,那么就只能靠国内市场消化。


  6月钢材出口环比或下降半年内消化政策影响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取消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的通知》后,记者采访发现,钢企在出口退税下调传闻出来后,便已经开始调整出口策略。由于节能减排压力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在未来1~2月内,钢材出口将会继续下调。业内人士认为,钢企在半年内基本可以消化由于出口退税带来的影响。
  据了解,在出口退税率将会下调的传闻传出来后,包括河北钢铁(000709)在内的几家大型钢企开始谨慎操作出口订单。
  “大部分钢材产品出口退税率下调9%意味着钢企出口钢材的成本将会高于在国内销售,因此,大部分钢材产品将会开始转内销。”兰格钢铁分析师李钊表示,今年1~5月份,国际钢价均高于国内钢价,即使扣除9%的出口退税率,销往国外的钢材价格成本仍高于国内钢价或者持平。
  李钊表示,此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将会影响多家生产板材的钢企。据了解,宝钢、武钢、鞍钢(000898)以及沙钢等均拥有较多的板材生产线,均有较多的出口产品。不过,李钊认为,尽管这些钢企有一定的国际市场份额,此次下调的品种在国外的销售相对于国内而言仍占比较小。因此,此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对钢铁行业整体影响并不大。由于国际经济背景有触底回升的态势,因此,此次下调出口退税率反而有利于钢企在谈判价格时提高价格。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钢材出口量虽然较去年有较大幅度提高,1~5月,我国出口钢材1796万吨,同比增长132.7%。但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介绍,5月份出口订单指标回落到50.6%,环比4月份回落3.6个百分点。“这预示我国6月份钢材出口力度会减弱。”
  蔡进在日前召开的“兰格钢铁网天津50强揭晓大会”上表示,“从未来1~2个月来看,钢铁出口会减弱,必然会影响到国内的供需关系。”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5月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来看,5月份钢铁分行业综合的PMI指数从4月份的57%下降到50%。蔡进认为,这预示着一个下行的趋势。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