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设厂变相出口稀土 限出令不限初加工

2010年06月02日 8:47 500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中国的稀土出口已有了 “配额+关税”的双重门槛,这对于正在觉醒和崛起的稀土大国来说,算是双重利好。然而,相比之前中国稀土出口“无配额限制+出口退税”的超惠待遇,这无疑又给了长期依赖中国稀土原材料出口的外资企业当头一棒。
  正因为如此,稀土行业“变相出口”的苗头正悄然滋生。2009年,全球稀土市场的供应依然有90%来源于中国。记者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外资通过对中国稀土原料初级加工后“变相出口”现象早就存在,而近几年,国外“钕铁硼”应用生产企业向中国转移也愈加明显。这对于正处在稀土话语权爬升中,力推“限出多储”的中国来说,是必须引起警惕的。


  初级原料加工变相出口
  赣州华京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杨经理非常肯定地对记者表示,因出口受限,变相出口在国内很普遍。
  “以赣州为例,日资和赣州当地的民资合作办厂,把稀土加工成简单合金,合金的出口比原材料的出口又不那么受限,这就是典型的变相出口。”杨经理说。
  据杨经理介绍,江西的稀土公司基本没有多少科研投入,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这种变相出口的方式已经存在五六年了,其中赣州90%的稀土合金生产企业都是日本投资。
  杨经理同时透露,针对这种变相出口,政府此前基本不会干预,反而积极引资。因为引进的外资越多,对地方政绩拉动的效应也就越大。但杨经理也表示,随着国家对稀土出口层面的日益重视和关注,当地政府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变。
  众所周知,在中国生产的初级加工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征,而日本所进行的再次深加工则清洁得多,发达国家将污染丢在中国是目前稀有金属业界公认的事实。
  目前,有些地方为了引资,完全不顾国家的产业政策,越权审批。有些企业为了资金,也完全不顾国家的产业政策,而“瞒天过海”。


  “钕铁硼”企业转移明显
  “这实在是一个矛盾点。”国内一家大型央企稀土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一方面,鉴于中国稀土应用技术研发的落后性,国家不得不鼓励外商投资兴办稀土应用项目。而另一方面,大量外资引进又难以避免“变相出口”的出现。而问题关键在于,对于“变相出口”的定义目前尚很难完全界定,非常容易钻空子。
  “据我所知,近两年,国外'钕铁硼’应用生产企业向中国转移就非常明显。”上述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钕铁硼从去年开始就要征收15%的出口关税,而钕铁硼又是发展新兴电动汽车、风电等重要稀土应用行业的重要元素,很多稀土应用产品实际成本的60%~70%都来自稀土。
  无疑,在中国设厂,不仅购买原材料将不受限制,可以有利地规避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在中国钕铁硼出口设限以后,大力举迁中国投资设厂,一定程度也可算作“变相出口”。
  作为基体元素,稀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以“稀土磁性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领域”增长强劲,占比从2003年的34%上升到了2009年的55.21%。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风电、新能源汽车、节能压缩机等新的应用领域正在形成,预计未来5年 “钕铁硼”行业全球仍将保持15%的增速,而中国有望保持20%的增速,这绝对是个极大的诱惑。


  中国稀土应用困局待破
  从稀土大国走向稀土强国,对中国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上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中国迟迟未能掌控市场话语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稀土应用发展落后的软肋上,而行业利润也往往主要流向稀土产业链后端。
  长城证券有色分析师耿诺对记者表示,中国稀土应用技术研发远未跟上世界的脚步,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同时国内市场对于高端稀土应用产品的需求也非常少,以致国内多数大型稀土企业长年致力于稀土开采权的争夺,基本还处在一个比较原始、初级的发展阶段。
  有分析数据显示,2000年~2009年的十年期间,从中国国内的消费来看,新兴领域稀土应用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24.2%。
  随着全球对低碳、节能、新能源理念的大力倡导,稀土的功能材料、下游用途得到迅速发展。有分析称,截至2009年,新兴领域稀土需求在国内总需求中的占比已达到55.2%。这些行业包括风电、新能源绿色汽车、动力电池等。
  鉴于中国稀土应用技术发展的滞后性,中国本土企业发展稀土下游产业走了很多弯路。
  据了解,包钢稀土(600111)投资的稀奥科镍氢电池极板有限公司和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自2003年开建以来,至2009年就持续亏损,已经资不抵债。
  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指出,首先就是因为技术层面的不成熟,当时还引进了美国技术,虽然自动化高,但稳定运行水平很差,这让包钢稀土伤透了脑筋,也直接导致在2003年~2007年间,精力消耗在了有关技术层面的改造上,无心生产,难免持续亏损。而自2007年开始引进日本技术改良以后,终于开始批量生产了,随后却又遭遇市场定位问题。
  “动力电池的目标是电动工具,虽然他们生产的产品的确高性能,但性价比不高,多数电动自行车商不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尤其在中国的市场容量更小。因此,2009年两公司的销售额都不大,分别亏损2001万元和2218万元,其中稀奥电池公司主营收入仅为7.84万元。”业内人士说。
  而记者最新从消息人士处获悉,2008年包钢稀土再次投入1200万元对两公司进行第三次技术改造,转型生产轿车用电池,转型的首批产品也将于今年年底上市。然而,业内人士对其市场前景仍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