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陋方法提炼稀土 结束打火机靠进口的历史
2010年05月07日 10:20 5825次浏览 来源: 潇湘晨报 分类: 稀土
1958年,37岁的祝镇藩把自己关进食堂,三个月后才从里头出来,欢天喜地跑回家。那三个月,他完成了稀土元素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攻坚工作,为我国稀土金属的开发利用填补了空白。1962年,湖南成功试制出打火石,连打火机都要从国外进口的历史,就此画上句号。
回顾这段历史,一块小小的打火石,足以折射出一个国家从贫弱到强盛的历程。
简单便宜,但我们国家没有
我们现在用的一次性打火机,价格便宜,构造很简单。但在解放初期,我们国家的打火石全靠从国外进口。
打火石主要由一种叫铈的稀土元素和另外几种金属组成,打火原理很简单,现在再也不会有人觉得是多么复杂的高科技产品,但可惜我们当时做不出来。可在国外,那已经是再普通不过的技术了。当年我国的稀土元素研究是空白,很多工业发展不起来,中国就无法实现强国的梦想。
国家很重视有色金属的研发工作,当时的冶金部成立了有色金属研究所,考虑设在长沙的中南矿冶学院。因为这个学校主要就是研究有色金属,力量很雄厚。其实湖南有色金属研究所成立之前,我已经开始搞稀土元素研究了。1958年3月,我带了20多个人,去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和上海合作了一段时间,能在实验室里提炼出稀土元素,但要实现工业化生产还完全不行。
在食堂呆了三个月才回家
1958年7月,湖南有色金属研究所挂牌成立。我们的团队从上海回到长沙,围绕稀土元素的工业化生产开始工作。国外已经开始用熔盐电解炉生产稀土金属了,我就想出用焦炭炉代替电解炉的办法。当时条件很简陋,研究所里没有实验室,我在单位食堂里卖饭菜票的地方搞了个床铺,24小时呆在那里,把食堂当车间。我整整三个月没回家,最后搞出一点成绩,基本上能大量生产了,才回家看看我爱人。她说,看我像在外讨饭回来的。
后来,苏联一个专家尼亚科夫(音)来研究所参观,看到焦炭炉很吃惊,问我有没有参加北京举行的金属会议。我说没有,专家很生气,说:“他用最简单的方法生产出了稀土金属,为什么不让他去?”后来请示了科学院,科学院同意我去北京介绍情况。到北京以后,苏联专家重点表扬了我们单位,说搞得蛮好。
上台做报告之前,我坐在一个角落里。大家看到苏联专家专门过来和我握手,感到很奇怪:“你怎么认识的?”我只是说,“在湖南,我带他们参观过”,但没说我的研究成果。
在哈尔滨建厂推广技术
稀土金属能实现工业化生产后,制造打火石就有可能了。1962年,当时我们实验室只有五六个人。一开始不知道需要配制哪些金属,怎么都打不出火。手头没有资料,都要靠自己摸索。我们一次次试,也只能打出一丁点火星。这样忙了20多天,再做出来的打火石基本上就能用了。打火石是长条形状的,需要切成一段一段,再放进打火机里。回头再看,原理非常简单,但就是这么个小东西困扰了我们国家好多年。
我们做出了打火石,中国就再也不需要从外国进口了。单位派了两个人到哈尔滨考察,最后决定把厂建在那里,大批量生产,技术很快就在全国推广开了。
打火石的用途很多,比如说机械制造方面,可以使钢铁质量提高很多。当时有个兵工厂生产迫击炮,在弹药里加入打火石的材料,爆炸力也大大增强。当时主抓国防建设的机械工业部,组织全国代表在湘潭办训练班。开班前三个月,通知我去介绍经验,之后在全国推广在弹药中加入打火石的方法。
打火石只是稀土元素产品中很不起眼的一个,稀土元素的用途非常普遍,航天、军事、工农业、化学、生物学、医药,几乎是无所不在。
责任编辑:仁可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