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国企无法再享长协价 钢铁业面临洗牌

2010年04月22日 8:40 463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黑色金属


  国企“忧伤”
  “所有的比赛都是运动而已,输赢并不重要!”对单位举行的乒乓球赛,戴国庆不怎么关心输赢。但对中钢协主导的铁矿石谈判,他多少有点输了的感觉。
  2008年,中钢协获得授权,主导中国钢企与三大矿山进行谈判,但两次征战,中钢协都以被迫接受涨价而告终。
  抛开行业信息被窃取(如力拓案),业内人士更多地指出,以国内大钢厂和部分专家为代表的中钢协实际上不具备谈判的经验。但即便希望渺茫,到目前为止,中钢协仍在为挽回长协机制努力。
  民营钢企却不希望看到他们有成绩。由于高企的入会条件,目前加入中钢协的大多是国营钢铁企业,以致其被指为“富人俱乐部”。而这样的组织构成也使得中钢协在更多情况下,首先考虑到的是国营钢企的利益。
  “我的钢铁”网总监徐向春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大部分民企钢厂都持反对态度(挽回长协价),因为它们向来都是以买现货为主,所以这个调整对它们来说没有太大影响,但改变长协价却是大中型国有钢企不愿看到的。”
  据了解,目前我国铁矿石供方市场有3个组成部分,除了各钢铁企业在国内的自有矿山外,对市场冲击较大的是国内非钢铁企业所有的铁矿石采选商和国外众多中小矿山以及为他们服务的贸易商和三大矿山。
  而由于我国钢企的自有矿山无法满足钢企本身的需求,因此由第二和第三种供方所形成的铁矿石现货价和长协价成为了话题之王。通常来看,现货价要高于长协价,但在工信部和中钢协的管理下,获得长协价的钢企绝大多数都是国企,民营钢企不得不在夹缝中购买价格相对较高的现货价铁矿石。
  在过去几年,国营钢企依赖拥有长协价铁矿石进口资格,获得了大量利润。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大中小型钢厂6799家,钢材贸易商15万家。而目前具有铁矿石进口资质的钢企仅有70家,具备进口铁矿石资质的矿石贸易商仅42家。由于资质有限,并且大部分拥有资质的企业都是国企,因此进口铁矿石套利空间巨大,不少贸易商囤积居奇,牟取暴利。
  一位业内人士曾向记者透露,在澳大利亚,不少澳籍华人大多批评中国的钢铁企业“屁股没有擦干净”,大型钢铁企业每年的长协矿本身就有猫腻,回头还转手以高价卖给国内没有进口资质的企业。这里面滋生了贪污腐败,也不利于对外价格谈判。
  如今,一旦长协机制宣布失效,国有大钢企此前所占的这些“便宜”也就失效了。
  而民营钢企,公平竞争显然是它们乐于看到的市场秩序。


  民企扬威
  尽管房子已经盖起来了,宋泽华(应被访者要求使用化名)还是对往事耿耿于怀。
  2009年,宋泽华在北京市郊盖了一栋别墅。仅仅拖延了两个月,他在钢材上所支付的钱就多了3万。“我找了小钢厂买材料,虽然标号上有点欠缺,但谁叫他便宜呢。”他感叹:“如果找国营大钢厂出的,价格还要高。”
  虽然不是大户,宋泽华的想法却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在钢铁价格暴涨的年代,宁肯退而求其次,选择便宜一点的钢材。巧合的是,这样的钢材大多出自民营钢企。
  和国营钢企相比,大部分民营钢企生产成本和工艺较低的线材等钢材,但对于分布密集以及发展迅速的二、三级市场,这样的需求仍未明显减弱。
  而另一方面,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解释说,民营企业对市场信号很灵敏,比如企业亏损就不会做下去,让农民工放假回家。但国有企业相对不敏感,亏着也生产,不能停产给员工放假,不能解雇员工。“要保增长,保稳定。”刘海民说。
  而且民企大多生产长材,与主要生产板材的国有钢企相比,长材每吨的生产成本将低50—100元。刘海民认为在这种种因素下,处在政策夹缝中的民企在前两年的发展中事实上获得了很大的上升空间。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对长协矿求而不得的境况中,民营钢企仍在近几年创造出了近30位身家过亿的钢铁富豪。
  另有数据表明,2009年1-7月间,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排行榜上,前10位亏损超过3亿元的企业全是国有企业。亏损大户里没有民营企业,而且它们还占据了47%的市场份额。
  这意味着,中小钢企矿石成本主要受供求因素影响,而基本不受长协价谈判的影响。
  对这一境况,戴国庆很是感慨:“为什么我国大多数中小钢厂长期全部或大部分使用现货矿仍能生存,并获得比大钢厂更高的利润?大钢厂负责人难道不应该设想一下,如果自己和中小钢厂有一天处于相等或相近的市场地位又该如何?难道真会面临'灭顶之灾’吗?”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