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产业链失调 温州向“低碳”前行

2010年03月10日 16:44 650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节能减排


  垃圾分类产业链不完善
  温州市垃圾日均产生量达2900多吨,日均处理量达2400多吨,去年全市城市生活垃圾达到115万多吨,比上年增长了5%,经过焚烧、填埋处理86万多吨,其中用于焚烧发电76万多吨。但是未经分类的垃圾焚烧、填埋,容易对空气和土地造成二次污染,近几年各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递交议案、提案和建议,认为解决垃圾问题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置。
  “目前我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困难,处境十分尴尬。”市政园林局市容管理处处长周耀宇对记者说,“一方面市民垃圾分类的观念未转变,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公共卫生意识淡薄,垃圾分类仍需要政府和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产业链不完善,由于可回收再生资源利用的垃圾种类繁多,需要建立一个与垃圾分类有关的专业市场,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管理制度,因此目前要实现垃圾分类依旧任重而道远。”
  但这并不表明温州市的生活垃圾没有分类,大量的拾荒者和街道清洁工人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生力军,他们每天都会将垃圾桶内的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利用的物品捡出来,再卖给各个废品回收站。然而,金融危机和城市农民工结构的调整,使得目前城市拾荒者的数量大幅减少。
  42岁的杨天托来自河南,在温州收破烂已经有三四年了,金融危机使他收破烂的生意一落千丈,过去废旧报纸每斤0.8元,现在下降到0.3元,由于收破烂赚钱少了,市区像杨天托这样拉着板车到处收破烂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同时随着城市农民工结构调整,80后第二代农民工不太情愿拾破烂,希望能从事更体面的工作,拾荒者队伍的逐渐萎缩已经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势必要走产业化的道路。
  市民不懂垃圾如何分类
  关于垃圾如何分类?市民林先生告诉记者,他经常在街头看到分类垃圾桶,但像他这样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也搞不清生活垃圾该如何细分?更不知道那些有毒有害的电子垃圾该如何正确处置?
  市民朱先生告诉记者,虽然街头分类垃圾桶上标有“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但垃圾桶上解释注明的文字太小,分类也是含糊不清。
  细心的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一般商品包装上都会有“可回收物”标识,或是“不可回收物”标识,只要对着标识投放就不会错。但很多时候垃圾物上没有这些标识,区分还有些困难。
  目前许多学校都开展不同形式的环保节约教育,教育学生从小进行垃圾分类,但由于垃圾分类缺乏统一规范的分类方式,许多学校在开展类似教育时只能凭借日常经验进行简单的垃圾分类处置。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彭彭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