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再次加速 有色行业盈利可望再超预期

2007年07月04日 0:0 268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2007年下半年有色金属行业投资策略 
  有色金属消费再次加速
  2001年以来,中国主要有色金属的消费增量基本已占到当年全球全部消费增量的一半以上,成为推动有色金属消费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以原铝为例,根据CRU的统计,2006年全球原铝消费增长8.0%,其中中国消费增长22.5%,对全球铝消费增长的贡献度高达63.0%。
  2007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步伐明显加速,国内消费增长也继续加快,消费结构调整的势头也进一步确立;受良好的盈利增长支持,投资活动稳定在较高水平;银行信贷出现比较大的增长,信贷条件进一步宽松。同时,受益于建筑、交通运输和电力等主要有色金属消费领域增长的加速,今年来主要有色金属的表观消费数据也好于预期。
  目前,中国已是推动全球有色金属消费增长的最重要动力。考虑到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仍在加速,而居民消费的大幅增加刚刚起步,我们相信未来十年中国仍将是推动全球有色金属消费增长的最重要动力。
  同时,由于我们的宏观部门对中国经济较为乐观,并认为全球工业增长有望在今年晚些时候结束下降过程;这使得我们相信有色金属作为重要的基础原材料,未来几年的消费增长仍将高于历史平均水平。而且,我们更倾向于认为,今年下半年全球有色金属消费增速可望好于上半年;2008年的消费增速又可望会好于2007年。
  盈利增长有望超出预期
  今年以来,主要有色金属价格持续高企,表现明显好于预期。其中,金属镍、铅和锡价还创出历史新高,而铜价则再次一度重新站在了8000美元/吨的上方。我们注意到,全球主要研究机构已于近期纷纷上调了对今、明两年的价格预测。但根据我们的了解,出于对全球经济放缓的担忧,加上供应的稳步增加,主要研究机构对未来两年的价格预测仍较为保守,并普遍认为2007年以后价格将呈下降趋势。另外,从国外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估值来观察,出于对周期高点的担忧,市场也普遍给予了相关公司很高的周期性折价。
  目前,国内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均是各自领域内的龙头企业。随着行业景气度的提高,他们普遍制定有较为完备的战略性产能扩张计划,包括内生的投资扩建以及集团资产注入等方式来进行。其中,通过投资扩建实现产能扩张的行业包括电解铝、锌和铜等行业的上市公司,如焦作万方、中孚实业、中金岭南、宏达股份、江西铜业、锡业股份等。另外,南山铝业、云南铜业、铜都铜业、山东黄金、中金黄金、吉恩镍业等公司通过集团资产的注入,也实现了产能的大幅增加。
  总体而言,我们对有色金属行业的基本面和价格走势更为乐观;认为未来两年主要有色金属供应仍将难以满足需求的增加,本轮有色金属价格的牛市行情将会延续。因此,我们未来几年的价格预测普遍高于市场水平,尤其是金属铅、镍、铜和铝。
  市场开始给予更高的估值
  2007年以前,有色金属行业内上市公司的股价与相关商品价格之间走势异常紧密。以在内地和香港两地上市的国内铜行业龙头企业江西铜业(600362.SH,0358.HK)为例,2005~2006年间,江西铜业A股和H股股价均与铜价走势高度同步,同涨同跌。这种状况从2007年5月份以来明显改观。同期,LME铜价小幅回落3.1%,而江铜A股和H股股价则分别上涨了18.9%和21.8%,走势与铜价明显分离,而且涨幅也大大高于同期各自市场指数的涨幅。表明市场参与者已开始对价格的长期变化更为关注,并降低了对短期价格波动的担心。
  行业仍面临着较大机会
  我们认为,对周期性行业而言,相关公司股价的上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推动:
  1.企业盈利预测的进一步上调,或企业的实际盈利高于市场预期。这又可能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
  1)价格预测的上调;
  2)产能的扩张速度高于市场预期;
  3)成本的改善;
  4)实质性的兼并、重组等;
  2.市场对行业周期所处的位置的发生变化,进而给予更高的估值。
  首先,我们的价格预测普遍高于市场水平。总体而言,由于对未来两年有色金属消费的增长较为乐观,我们的价格预测普遍高于市场水平。并认为有色金属价格的牛市可望维持。我们相信,随着价格走势强于市场预期,相关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面临进一步上调的可能。其次,相当多的企业产能增加较为明显。再次,资产注入和收购等题材丰富。通过资产注入,大多数企业的产能增加明显,盈利能力得以增强。
(安信证券)

来源: 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