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资金凶猛”的危害不容忽视

2007年11月29日 0:0 300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在流动性过剩的时代,市场主体不断制造和炒作新的题材,越来越多的投资洼地被迅速填平。继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之后,中国矿产行业已经成为各路资金聚焦的新目标。据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预测,近年来流入中国矿业的资金或已达千亿,甚至几千亿。2007年1至9月全国采矿业共投资3162亿元,同比增长23.2%;矿产加工冶炼压延业投资6533.49亿元,同比增长33.8%。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仅有国内资金对矿业投资感兴趣,中国矿业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重要领域。目前有100多家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矿产勘查,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涉及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铅、锌、金矿等400多个勘查开采项目。外商、港澳台商设立的矿业企业达到594家。
        国内外资金大举进入中国矿业的动因包括:第一,近年来国际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进入了上升周期。仅以原油和黄金为例。近来全球主要原油期货结算价格均超过每桶90美元,迭创历史新高。从2001年以来,黄金价格已经从每盎司250美元上涨至目前的每盎司800美元以上,涨幅超过了220%,并创下27年来的新高,离历史最高水平的每盎司850美元只有一步之遥。虽然目前中国国内对部分资源品价格实施了管制,但是国际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上升最终仍将传导至中国国内,目前中国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已经开始上涨。
  第二,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趋势依旧,在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之前,中国制造业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将稳中有升。
  第三,由于中国房地产业自2004年以来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局部地区的房地产泡沫已经引人注目,因此政府屡下宏观调控之重手。部分房地产行业的资金主动或被动地撤出,并把目光转移到同样是高回报的矿业领域。
  第四,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矿业背景的股票由于直接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紧密挂钩,因此往往成为炒作目标,驰宏锌锗、西部矿业、云南铜业、中国铝业等矿业背景的股票纷纷缔造了价格神话。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寻求上市融资的未上市企业,还是寻求增发再融资的上市企业,均试图向上市主体中注入矿业资源,以从目前的资本盛宴中分一杯羹。
  第五,在目前中国矿业领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行政管制和利益割据,这就意味着存在利润率极高的寻租空间。这就诱使各种来源的资金行使机会主义行为来获取灰色甚至非法的暴利。
  大量资金进入矿产行业,对于该行业的快速发展当然有利。然而,矿产行业不仅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此外,矿产行业与环境息息相关,并因为其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而具有相当强的战略性涵义。简言之,矿业是一个高度敏感和极其特殊的行业,对该行业而言,低效率的垄断固然应该打破,但是也不应该贸然盲目地全盘开放。
  首先,矿产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可耗竭资源,我国的资源稀缺程度尤其突出: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可实际开采矿产仅占储量的35%。因此,如何合理开采并高效率地利用矿产资源,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子孙后代长远福利的大事。对于矿产资源开采企业,应该设置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这主要是指在技术、经验和管理方面的高标准严要求。从目前的状况来看,由于投资矿业具有极高利润和广阔前景,在利益驱动和地方保护下,很多毫无矿业投资经验的资金和企业纷纷进入采掘业,由于开矿准入制度不健全,技术落后和管理粗放,很多民营的小型矿山采富弃贫、乱采滥挖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不仅造成矿产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也使得矿山环境问题变得特别突出。
  其次,由于目前我国对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管制,国内资源品价格严重低估,进而造成国内矿业资源估值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对国内资金开放矿产行业,意味著国有资源向非国有部门的流失,对外国资金开放矿产行业,意味着国有资源向外国投资者的流失。因此,实施国内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市场化改革,应该成为中国矿产行业全面开放的前提条件,至少二者应该并行。此外,部分贵重金属、稀土和放射性矿产等战略性价值极高的矿产,更是要慎言对外开放,因此,《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的相关规定是值得赞赏的。
  笔者认为,在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背景下,中国矿业必将迎来更多的资本流入,而为了保证该行业能够获得可持续、高效率的发展,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大多数非战略性资源行业,应该坚持逐步开放的战略,对内开放应该早于对外开放。保护国内资源不应该成为某些企业维持垄断地位的借口;其次,在全面开放之前,政府应该取消对资源品的价格管制,消除资源品的扭曲性低价格,有助于矿产资源的估价能否反映其真实价值,从而有利于国有资源的保值增值;再次,在开放矿业的前提下,应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和行业生产标准,提高对采富弃贫、乱采滥挖行为的惩罚力度,保障我国矿产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开发利用;最后,应该充分重视矿业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采用激励与惩罚并举的政策,促使开采企业采取更加节能环保的技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
来源:IBTimes 中文网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ndarti.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